三伏天寒湿太重怎么排出来
患者体内湿气太重时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药物排湿。比如龙胆泻肝丸,为中成药,由龙胆、柴胡、木通、车前子、黄芩、栀子、泽泻等多种成分组成。可以起到清肝胆、利湿热的功效,对于耳鸣耳聋、肝胆湿热、头晕目赤、湿热带下、胁痛口苦等症状可以起到治疗作用。也可以服用肾炎四味片,为化瘀祛湿的中成药,由细梗胡枝子、黄芩、黄芪、石韦组成,可以起到补气健脾、清热利尿的作用,对于湿热内蕴所导致的水肿、乏力、小便不利、浮肿、腰痛等症状可以起到治疗作用。
2、物理方法:
患者也可以通过物理方法缓解体内湿气太重的情况,比如针灸、拔罐、推拿等,可以疏通经络、去除瘀滞、驱寒祛湿、行气活血,驱寒患者体内湿寒邪气。对于患者局部寒气重、湿气重的情况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暖,避免长期食用寒凉食物,以免症状加重。
三伏天学会做汗蒸
人吃五谷杂粮,身体里面难免会沉淀一些毒素,时间长了容易引起身体疾病,三伏天的时候身体毛孔是打开的,这个时候去汗蒸可以加速身体的代谢速度,将毛孔深处的脏东西都排出来。
建议:汗蒸过后,如果身体感觉乏力的话,可以喝点淡盐水和含钾较多的柑桔水,以补充因汗蒸后体内蒸发的钾与盐,同时也可以补充一点钙质。
三伏天避免过量吃肉
应该注意的是,吃一些清淡的食物注意营养合理的搭配,合理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食物。一定要合情适量选食瘦肉、牛奶、禽蛋、鱼虾、豆制品以及新鲜蔬菜等。尽量做一些自己喜欢吃的食物,促进饮食。虽然说适当吃肉是可以帮助身体补充蛋白质等物质,但是三伏天天气燥热,吃肉过多的话,人们会变得非常容易生气,而且整个人还会变得非常暴躁。还会导致体内血脂偏高,从而造成血管出现斑块、硬化等情况,进而影响血管的健康。
三伏天的入伏时间
明陈三谟《岁序总考全集·一年二十四节气详解》“小暑六月节”条的说法是:“夏有三伏,五月夏至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末伏。”通俗说就是: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至立秋后第二个庚日前一天止,分为“初伏”“中伏”“末伏”,俗称“三伏天”。对应现代阳历,三伏天一般从七月中旬开始,到八月下旬结束。
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看来,庚日出现的早晚将影响中伏的长短,所以,出现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
三伏天的食酸补盐
夏季出汗多,则盐分损失亦多。若心肌缺盐,搏动就会失常。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咸味以补心。西瓜、绿豆汤,乌梅小豆汤,为解渴消暑之佳品。夏季气候炎热,人的消化功能较弱,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对于三伏天,尤其要喝三豆汤,祛火、解乏、消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