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作文 > 热点文章 >

七夕节吃什么风俗食物

时间: 吴泽 热点文章

七夕节吃什么风俗食物

【吃巧果】

巧果应该是七夕最应景的美食了,毕竟它别名就是七夕果,又叫乞巧果子。它的外表看起来也很好看,是和七夕有关的花样。它是用面粉制作而成的糕点,给其取名为“乞巧”,是古代女子祈祷织女赐予自己一双巧手。在七夕节吃巧果,巧桥就能够实现自己的心愿。

【吃江米条】

说江米条的名字大家可能比较陌生,但是一看图大家一定能明白。这不就是咱小时候吃的小零食嘛。以前的南京就有七夕吃江米条的习惯,一般都是家里自己制作。用糯米面加上豆粉和麦芽糖水制作而成,搓成长长的圆条,放到油锅中炸熟。最后再裹上白糖,吃起来香香脆脆的,回味还甜滋滋的。

【吃巧芽面】

有些地方会有七夕吃巧芽面的习俗。这个“芽”其实也就是豆芽,用豆芽做好的豆芽汤作为面的浇头,巧芽面的面条则选择手擀面。据说在七夕这一天吃面条,因为面条棉柔纤长,就寓意着家人心连心。若是这一天你碰到了喜鹊,还大可以给它两根面条,以感谢它搭鹊桥让牛郎织女相会。

【吃巧酥】

据说巧酥在古代的时候有很多,一般是民间贩卖的。民间的糕点铺子会在七夕这一天制作出形象和女人相似的酥糖,将之成为“巧人”。一般女子会很喜欢买,以此来庆祝牛郎织女的鹊桥相会。有一些女子,也会以此来祈祷自己的幸福。七夕吃巧酥,未来一定很幸福。

【吃蚕豆】

福州七夕节有“分豆结缘”的习俗。这一天,邻居和朋友互相赠送蚕豆,吃蚕豆在月光下聊天,以纪念彼此的缘分。吃完蚕豆,就不会有争吵,之前的恩怨也就烟消云散了。这也是对于节日的一种美好祝愿,希望生活和和美美,没有争吵,体现了中国人以和为贵的传统。

【吃炒豆茶】

厦门同安地区每逢七夕都会制作传统美味炒豆茶,这种炒豆茶的口味很好,很受喜爱茶的人的喜欢。话说,在七夕的夜晚喝一杯炒豆茶,也是非常的传统与应景,还很浪漫雅致。而且这也是有美好的寓意的,七夕这天喝了炒豆茶,生活更加甜蜜和美。

【吃石榴】

在福建东山岛,七夕节几乎家家都会吃石榴。这天的晚宴会十分丰盛,有很多的美食,以表达对于美好生活的希冀。晚会结束后,大人会请后辈拿石榴,放在门扇和门槛之间,全家人分享食物。而且石榴的寓意也很好,预示着多子多孙,多福多寿。

【吃荸荠】

七月初吃荸荠是江门泰山的传统习俗。农历七月初六晚上(初七清晨),当地家家户户拜神,称为“木仙”。荸荠、果冻和水果是不可缺少的供品。而且口味也很好,吃起来脆生生的。

【吃麻老】

麻老,正确的名字应该是麻糯,是福建龙岩特有的一种糕点。是为纪念牛郎织女而诞生的七夕节食品。在龙岩地区,父母在每年七月初七前几天买麻老送女儿,尤其是婚后第一年,还要用小篮子装好,一整篮子的祝福送给女儿。

七夕节的来历

七夕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还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 草书 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七夕的传说故事

牛郎织女传说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也是在我国民间流传时间最早、流传地域最广的传说,在我国民间文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传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头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给他出了计谋,教他怎样娶织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丽的仙女们果然到银河沐浴,并在水中嬉戏。这时藏在芦苇中的牛郎突然跑出来拿走了织女的衣裳。惊惶失措的仙女们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飞走了,唯独剩下织女。在牛郎的恳求下,织女答应做他的妻子。

婚后,牛郎织女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满。织女还给牛郎生了一儿一女。后来,老牛要死去的时候,叮嘱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来,到急难时披上以求帮助。老牛死后,夫妻俩忍痛剥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织女和牛郎成亲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后,他们勃然大怒,并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织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时候,抓走了织女。牛郎回家不见织女,急忙披上牛皮,担了两个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头上的金簪向银河一划,昔日清浅的银河一霎间变得浊浪滔天,牛郎再也过不去了。

从此,牛郎织女只能泪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长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过他们之间的真挚情感,准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相传,每逢七月初七,人间的喜鹊就要飞上天去,在银河为牛郎织女搭鹊桥相会。此外,七夕夜深人静之时,人们还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听到牛郎织女在天上的脉脉情话。

七夕节有哪些习俗

1、拜织女

七夕节在古代是众多女性的节日,每到七夕节很多女性就相约举办拜织女的仪式,香织女祈福祈愿、祈求巧艺、祈祷姻缘等,还会准备丰富的祭品。

2、穿针乞巧

穿针乞巧是七夕节特有的一种比赛,主要是女子们结彩绳、穿七孔针、穿得越快就代表巧乞的越多,寓意自己身灵手巧。

3、喜蛛应巧

喜蛛应巧也是七夕节的一种乞巧方式,就是在七夕当天每个人都捉小蜘蛛放在小盒子中,到第二天的清晨打开后,谁的蜘蛛结网最细密就寓意水乞巧乞的最好。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就是七夕节,七夕节在我国古代又叫乞巧节或者女儿节,最早起源于汉代,是属于女性的传统节日,原本是因为人们对于自然天象以及时间数字的崇拜而衍生的,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七夕节又以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做为了载体,赋予了特更加神秘的色彩;

而在七夕节的时候,或是少女或是妇人,或是平民女子或是王公贵女,都会在这一天组织起异常盛大的集会,用来祭祀祈福、祈祷姻缘等,所以七夕节是我国最具代表性、也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女性节日。

七夕节日别称

双七:此日月、日皆为七,故称,也称重七。

香日:俗传七夕牛女相会,织女要梳妆 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满天飘香,故称。

星期:牛郎织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别,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称这一日为星期。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风俗,故称。

女节: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故称女节,亦称女儿节、少女节。

兰夜:农历七月古称“兰月”,故七夕又称“兰夜”。

小儿节:因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为之,故称之。

穿针节:因为这天有穿针的习俗,故称。

5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