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节气有什么习俗
处暑节气有什么习俗
放河灯:悼念逝者,祈保平安
据说放河灯这个习俗可以追溯到渔猎时代。那时人们驾舟出海下湖,为免风暴肆虐,在过危礁险滩或遇到风大浪高时,用木板编竹做小船,放入祭品,点上蜡烛,彩纸作帆,放水中任其飘流,向海神祈保平安。
开渔节:百舸竞发,捕获海鲜
每年处暑期间,在浙江沿海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开渔节,举行盛大的开渔仪式,欢送渔民驾船出海。石浦渔民素来有“三月三,踏沙滩”以及“祭海”等习俗,其中“祭海”是渔民出海捕鱼时,为求平安、丰收而举行的一种仪式。
吃鸭肉:润肺健脾,无病各家
“处暑”到来意味着炎热的夏天逐步开始转为凉秋了。天气温差增大、昼暖夜凉,此时饮食应遵照润肺健脾的原则,常吃些清热、生津、养阴的食物。
脸觑厝:打道回府,龙眼稀饭
福州人有句俗语,叫作“处暑一过脸觑厝”。“厝”指有钱人在城里的大房子,“脸觑厝”就是脸要朝着自己在城里的家看,意思是外出避暑的人要打道回府了。这句话折射出老福州人过去的生活方式,“处暑”到了,“避暑”也就结束了。过了处暑这个节气,人们的饮食起居就要有所变化。
拜土地:杀牲祭拜,插旗感恩
处暑节气正值农作物收获时刻,农家纷纷举行各种仪式来拜谢土地爷。有的杀牲口到土地庙祭拜,有的把旗幡插到田中央表示感恩,还有的这一天从田里干活回家不洗脚,恐怕把丰收洗掉。
迎秋:出游迎秋
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处暑过,暑气止,就连天上的那些云彩也显得疏散而自如,而不像夏天大暑之时浓云成块。民间向来就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其间就有“出游迎秋”之意。
祭祖:架设孤棚,穿插抢孤
处暑前后民间有俗称“七月半”或“中元节”的祭祖活动。从七月初一起,就有开鬼门的仪式,直到月底关鬼门止,都会举行普渡布施活动。据说普度活动由开鬼门开始,然后竖灯篙、放河灯招致孤魂;而主体则在搭建普度坛,架设孤棚,穿插抢孤等行事,最后以关鬼门结束。
吃龙眼:补秋,补血,补气
“处暑”到了,“避暑”也就结束了。老福州“处暑”之后不再喝凉茶,而多吃些“补气”、“补血”的东西,老福州习惯吃龙眼,龙眼剥壳后泡稀饭吃。
处暑过后要进入秋天,中医上有“补秋”的说法,所以少喝凉茶、多吃龙眼是有道理的。这个时候讲究“补气”、“补血”,要避免寒凉的食物;同时龙眼偏温性,有益心脾,补气血,有滋补养气的作用,在这个节气食用是有益的;但食疗不用太过刻板,并没有规定这个节气一定要吃龙眼泡稀饭,很多人平时也可以这样食用,是有益的。
处暑的来历和风俗
祭祖:旧时民间从七月初一起,就有开鬼门的仪式,直到月底关鬼门止,都会举行普渡布施活动。。时至今日,已成为祭祖的重大活动时段。
出游迎秋: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民间向来就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其间就有“出游迎秋”之意。
放河灯: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开渔节:每年处暑期间,在浙江省沿海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开渔节,欢送渔民开船出海。
处暑的物候特征
一候,鹰乃祭鸟。鹰自此日起感知秋之肃气,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并且先陈列如祭而后食,古人称之“义举”。
二候,天地始肃。接着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充满了肃杀之气。古时有“秋决”的说法,即是为了顺应天地的肃杀之气而行刑。《吕氏春秋》上说:“天地始肃不可以赢。”即是告诫人们秋天是不骄盈要收敛的季节。
三候,禾乃登。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意思就是开始秋收。
处暑是伏天结束的意思吗
处暑即“出暑”,它是暑气结束、炎热离开的意思,并不是伏天结束。
三伏天结束了,也只是最热的一段日子过去了,暑气都还是在的。
之后会有短期的回热,要等处暑节气之后,暑气才会慢慢消退,天气逐渐变凉,也就是“秋老虎”。
但是一般伏天结束之后,或者快要结束的时候,是在处暑节气前后的,具体要看当年三伏天日期的推算了。
处暑“出伏”后,有哪些说法?
在民间关于处暑和“出伏”之间关系主要有两种说法,第一种就是和收成有关。
在不少地方的老人都应该知道“处暑在伏外,收成都不赖;处暑不出伏,必定是灾年”这句老俗语。
它的意思是说处暑节气如果是在“出伏”以后,那么当年的粮食都会迎来大丰收。而如果处暑节气到了,还没有“出伏”,也就是处暑节气比“出伏”先到,这样的年景就不会太好,粮食的收成会受到影响。
而今年的出伏是在8月20日,而处暑是在8月23日,这个就是处暑已“出伏”了,由此看来,今年的粮食都会迎来大丰收。
在古代的时候,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农谚。那是因为以前的种植技术很落后,并且农民都是完全靠天吃饭的。可是在古代的时候自然灾害也比较多,遇到干旱,或者是多雨的天气,粮食的收成都会大大受到影响。
如果处暑节气在出伏以前,那就认为处暑以后的天气也会和三伏天差不多,毕竟处暑到了还没有出伏。
而在三伏天期间的天气是反复无常的,要么是出现持续的大降雨,要么就是干旱比较严重,而处暑节气以后粮食就要成熟收获了,这个时候无论哪一种恶劣的天气,都会对粮食的产量造成影响,因此就有了“处暑不出伏,必定是灾年”的说法。
相反,处暑节气在出伏以后,表示三伏天已经结束了,而到了这个时候一般出现恶劣天气的情况也不多了,所以粮食迎来丰收的概率大大提升了。
除此以外,处暑在“出伏”后,在民间还认为入秋也会提前到来。
前面也说了,一年中最热的一段时间就是“三伏天”。而处暑就是“出暑”的意思,意味着炎热即将结束了。但是出暑节气到了,暑气有没有消退,还要看处暑节气这天到了是否已经“出伏”了。
在去年的时候,三伏天是40天,出伏却是在8月25日,而处暑节气是固定的,在每年的8月22日前后,去年就是8月22日处暑。处暑节气在“出伏”前,所以去年的夏季就比较的漫长,特别是在南方的广州、福建等地区,持续到小雪节气前后依然还是很闷热。
但是在今年虽然中伏20天,三伏天一共40天,可是出伏却是在8月20日,而处暑是在8月23日,是典型的出伏以后才迎来处暑节气,按照古人的说法,这个时候三伏天已经结束了,所以大部分地区入秋的时间应该会较往年早,也就是提前到来。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民间关于入秋以后秋老虎厉害不厉害,还有一种参考说法,那就是看立秋当天的天气。
如果立秋这天下了雨,那么秋老虎就算是出现了,也不会太“厉害”。而如果立秋这天是大晴天,那后面秋老虎就很厉害,出伏以后还会热上半个月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