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春节爆竹的作文
写春节爆竹的作文精选篇1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可多啦!如春节贴对联、放鞭炮,元宵节吃汤圆,中秋节吃月饼、赏月等。
我最喜欢的就是春节放鞭炮了。在我们中国,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都要放鞭炮。
有一天,我和妈妈在街上溜达,突然一声巨响把我妈妈吓得浑身发抖,这时我才回过神来,原来是放鞭炮的时间到了。我和妈妈用飞一般的速度跑回家,把一盒崭新的鞭炮拿出来,爸爸一点燃就跑,鞭炮突然怒放,看了以后,漂亮极了!
爸爸还放了一个10000响的王中王的鞭炮,爸爸还没点着,全家人就已经把耳朵捂上了,因为王中王的实在是太响了,所以就捂上了耳朵。
放鞭炮代表喜庆。我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写春节爆竹的作文精选篇2
正月十五,耳边又响起了阵阵鞭炮声,我的眼前仿佛又出现了春节放鞭炮的情景,我的思绪被那清脆的鞭炮声拉到了大年初六这一天。
我和小伙伴们在大门前你追我赶,你偷偷摸摸地在我身后抛个小鞭炮(所谓的“擦炮”),我偷偷摸摸地在你身后放几个小鞭炮,使得大门前“噼里啪啦,噼里啪啦”地响个没完没了,地上都是我们的“辉煌杰作”(鞭炮放完后的废墟)。大家开始互相拜年了,我和小伙伴这下玩起了劲儿,巴不得直接一边滑滑板,一边干“恶作剧”。
可是,玩着,玩着,我们又失去了兴趣,便换了个更有意思的游戏。其实,这游戏也是老一套了,但,更加充满了乐趣,也考验我们的团结合作能力。只见,我和小伙伴们找来一根优等的树枝,以及除夕夜放过的小烟花的长杆子,和必不可少的打火机。我们把杆子插在井盖的小洞里,杆子里放一根长长的树枝,再把小鞭炮夹在杆子口(加上树枝要正好,很难)。我们好不容易才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再用打火机点燃小鞭炮,随后快速跑开,只听“砰”一声,小鞭炮飞上了天空,开出了一朵绚烂的花。
“成功了!”我和小伙伴们高兴得又跳又笑。即使这游戏很有吸引力,但,远远比不过,最吸引我们眼球的——“连环炮”。我们每人拿来1至2和小鞭炮,再把它们倒出来,细心地摆好阵型,之后,拿出打火机点燃其中的一个,慢慢地,其他的小鞭炮也会接二连三地别点燃。不一会儿,只听“噼里啪啦,噼里啪啦”,它们便闹开了。有些“淘气包”,还会飞到我身边,向我拜年呢!
鞭炮,儿时的欢乐;鞭炮,春节的记忆。这样,春节才会在我们的心里成长:生根——发芽——长大。
写春节爆竹的作文精选篇3
“过新年!过新年 …… ”在这欢声笑语中,我用爆竹迎来了新年,所以在奶奶家,我过了一个快快乐乐的爆竹年。
大年三十,我和姐姐拿着刚刚发的压岁钱买了一些爆竹。我先拿了一些焰火棒,点燃它们,它们就喷射出五颜六色的光芒,烟雾围绕在我身边,把我和姐姐困在了里面。等我们找到出路时,就看见前面有一朵羞答答的玫瑰不为人知的绽放了,但它的绚丽又迎来所有人的赞赏。我仔细一看,才知道是不远处一位小男孩放的冲天炮,我们都忽略了那声巨响,只看到了这朵玫瑰。然后姐姐点燃了一个名叫糖果炮的小不点儿。三秒钟后,糖果炮在“噼里啪啦”的声音里绽开零零星星的火花,就如昙花一现那样一会儿就没有了。接着,姐姐点燃了彩色烟雾弹的导火线,只见它吐出五彩斑斓的烟雾,一点儿也不刺激。我就去拿别的爆竹,就在这时我突然听见一声巨响,回首一看,原来是彩色烟雾弹爆炸了,吓得我心都错位了。还有一种不知名的圆柱形的爆竹,我和姐姐摆放了十个,依次点燃,随后,十个爆竹全部迸发出金色的火苗,闪着灿烂的光芒,把周围装扮得火树银花。这时,姐姐注意到一个小小的爆竹,我觉得它那么小,一定不刺激,就满不在乎地点燃导火线。随着一声巨响,它喷出一个小小的火球在离地二十厘米的空中又发出震耳欲聋的巨响,两次巨响似乎在说我不该以貌取人。还有许许多多的爆竹令我留恋忘返。
这样一个快快乐乐的爆竹年,就真应了一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呀!
写春节爆竹的作文精选篇4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为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现在我们一般的人都认为放爆竹可以创造一种喜庆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它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然而,如果我们追溯爆竹的起源,就会了解古代人燃放爆竹的本意及其衍变的历史。《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这段记载说明爆竹在古代是一种驱瘟逐邪的音响工具,这就使得燃放爆竹的习俗从一开始就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其实,这完全是由古人的误解所致。据《神异经》说,古时候,人们途经深山露宿,晚上要点篝火,一为煮食取暖,二为防止野兽侵袭。然山中有一种动物既不怕人又不怕火,经常趁人不备偷食东西。人们为了对付这种动物,就想起在火中燃爆竹,用竹子的爆裂声使其远遁的办法。这里所说的动物,名叫“山臊”。古人说其可令人寒热,是使人得寒热病的鬼魅,吓跑山臊,即驱逐瘟邪,才可得吉利平安。到了唐初,瘟疫四起,有个叫李田的人,把硝石装在竹筒里,点燃后使其发出更大的声响和更浓烈的烟雾,结果驱散了山岚瘴气,制止了疫病流行。这便是装硝爆竹的最早雏形。以后火药出现,人们将硝石、硫黄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内燃烧,产生了“爆仗”。到了宋代,民间开始普遍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做成“编炮”(即鞭炮)。关于爆竹的演变过程,《通俗编排优》记载道:“古时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诗亦称爆竿。后人卷纸为之。称曰“爆竹”。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以及浙江温州等地是我国的“花炮之乡”,其生产的爆竹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燃放爆竹已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娱乐活动。人们除了辞旧迎新在春节燃放爆竹外,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诸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及婚嫁、建房、开业等,亦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
写春节爆竹的作文精选篇5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潮。历代的诗人墨客总是以最美好的诗句,赞颂新年的来临。王安石的《元日》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人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清代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一书中,对当时除夕爆竹作了如下记载:"除夕之次,子夜相交,门外宝炬争辉,玉珂竞响.而爆竹如击浪轰雷,遍乎朝野,彻夜不停。"《红楼梦》中也有描绘:"院子内安下屏架,将烟火设吊齐备,这烟火俱系各处进贡之物,虽不甚大.却极精致.各色故事俱全,夹着各色的花炮。说话之间.外面一色色的放了又放。又有许多'满天星'、'九龙入云'、'平地一声雷'、'飞天十响'之类的零星小炮仗。"从这也可以看到旧时新春燃放烟花的盛况。
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旧时,从春节子夜开财门起,就有送财神的,手拿着一张纸印的财神在门外嚷着:"送财神爷的来啦!"这时屋里的主人,为了表示欢迎财神,便拿赏钱给来人,送财神的口中,当然总免不了要说些吉利话。例如:"金银财宝滚进来"啦!"左边有对金狮子,右边有对金凤凰"啦!等等之类的口彩。另外还有一种就是装扮成财神爷的模样,身穿红袍,头戴纱帽,嘴上挂着假胡子,身上背着一个收钱的黄布袋,后面跟着几个敲锣打鼓的,挨家挨户地去散发财神爷像,以便讨赏钱。每到人家门口,就唱起:"左厢堆满金银库,右边财宝满屋堆。"一大堆讨吉利的话,不绝于口,直到主人欢喜地接过那张红纸财神爷像,给他们些钱,扮财神的这些人,连声道谢之后,就起劲地敲打一阵,在咚咚锵锵的锣鼓声中,转到别家去了。
大家放完爆竹回到屋里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拜天地、迎神、祭祀祖先。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南方人还在祭祖之后,查看历书上所载今年的吉利方向,燃灯笼火把,提壶挈酒,奉香鸣爆竹,开门出行,迎接喜神,称"出天方"或"出行",浙江叫"出寻",上海叫"兜喜神方"。此俗为趋吉、祈求神灵保佑一年百事顺遂。 除夕守岁是整夜不睡、通宵达旦的。是夜,主妇们忙着挂灯结彩,张贴春联,剪窗花,贴年画,红红绿绿把房子装饰得花团锦簇,为节日增添了浓郁的气氛。孩子们最盼望的事也许就是压岁钱了。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甚而追讨到爷爷妈妈的卧房,一齐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压岁钱,压岁钱!"老人家还嫌不够热闹,故作小气,由讨价还价到围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红包挖掘出来,大家抢掠一空,才呼啸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却乐不可支,认为这是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
人们的传统观念,总是喜欢在过年时,多讨些好彩头,希望一切顺利,这其中有许多旧习俗。如各地都有禁止使用扫帚之俗,以为新年使用扫帚将会把运气扫走,扫去财运,新的一年会难交好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为使此俗流行,还定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新年也不可骂孩子,说话必须特别留意。如果小孩子粗心大意砸碎了饭碗,大家也绝不骂他,反而说他"岁岁平安",因"碎""岁"谐音冲一冲不祥的气氛。新年里,大人最怕小孩子说溜了嘴,开年讲些不太吉利的话,除了横关照竖关照,有的地方还用块红布或草纸向孩子们口上揩抹,其意思是把嘴当作_,即使说出不吉利的话来,也等于放_。还有的人把橘子、荔枝置于枕边,叫做"压岁果子"。橘子、荔枝谐音"吉利",以求来年大吉大利。各地还有不少以物象征吉利的种种习俗,如《西湖游览志》记述:杭州一带置"热栗炭于中堂,谓之旺相;贴青龙于左壁,谓之行春;插芝麻梗于檐头,谓之节节高;签柏枝于柿饼,以大橘承之,谓之万事大吉。"有的地区还有一种习俗,就是偷财神爷像,而且偷到后要把它藏在裤裆里,以取 "财神入库(裤)"这句成语的意思。在这些异想天开的趣俗之中,埋藏着历代多少劳苦百姓献媚命运之神的良苦用心。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春节期间,各街巷通衢里,大户人家悬灯结彩。街头巷尾,乡里材社,到处百艺杂陈,各献高技,热闹非凡乡间多延请戏班剧团演戏,还开展听道情、扭秧歌、唱花鼓及各式品种的娱乐嬉戏,也有舞狮子,耍龙灯等种种文体活动。人们欢天喜地,共庆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