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清明节见闻作文
描写清明节见闻作文【篇1】
清明节,又来临了,我呆呆地望着天空,不禁又陷入了对外公的怀念;因为在我那绚丽多彩的童年生活中,外公给我的印象太深刻了,外公给予我的爱实在太多太多了。
我依旧记得,外公的那张脸和那双手,那张布满皱纹而又充满精神的脸和那双苍劲有力却又突兀着青筋的手,它们曾经和外公一起……
儿时,我一直都是被外公外婆拉扯大的。常常随外公外婆起得很早,老是做在一张小木凳上看着外公扫地。外公拿着一把扫把在街道上扫,我呢,就拿着比自己矮一点儿的扫把乱舞,常常弄得到处都是灰尘。外公性情温和,也不说什么,只好一遍遍地扫,毫无怨言;那时侯,我还小,看到外公天天清扫街道,不禁也有一些纳闷,常常扯着外公的衣角,略显淘气地问:“外公,为什么,你天天要清扫街道呀,你又不是清洁工?”外公也就朝我一笑,继续扫地了。我看着外公的笑容,也就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还不时“噢”几句应声。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久而久之,外公清扫街道的原因我也清楚了,心底里对外公也不免产生了几分敬佩。
一次,冬天时分,天气寒冷,我刚起床下楼,又见外公在扫地。我走出去,坐在门口的小板凳上,托着下巴呆呆地看着外公,过了好一阵儿,外公才见我坐在外面,立刻把自己身上的棉袄脱下来,给我披上。我当时再看外公的时候,发现他的手已,冻得通红,嘴唇泛青,可那时外公已经在扫地了……
外公,又一年的春天到了,您喜欢的桃花又开了,散发着泥土的气息,您,可闻到了它们的芬芳,感知到了有个童稚的心灵在呼唤您,在呼唤您啊!
现在,虽然外公已经不在人世,但外公的音容笑貌却时常在我的脑海里浮现。因为,外公给我那无私的爱实在太多了,他那勤劳朴实的形象给我的印象太……太深刻了!
描写清明节见闻作文【篇2】
每当梨花落尽,油桐花开的时候,清明就到了。今天又是清明,这是我在同升湖过的第五个清明。我认为,城里没有清明,清明只在农村。每到清明的时候,我思想的野马便奔腾着飞回那遥远的故乡。在儿时的记忆中,清明不独是晴和的,也是令人快乐的。
在家乡,“挂青”(家乡的俗语,上坟的意思)是清明的头等大事。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便煮“神福”(祭肉),并在上一“场”(农村把集市叫“场”,每五天或七天开一次“场”)就置齐了供果、香烛、冥纸、冥旗和鞭炮。祭酒是自家酿造的米酒。盛放祭品的器具,首选的是竹篮,竹篮轻巧,上了油漆之后,红光可鉴,挽在那些村妇村姑的臂弯里,是一道别样的风景。
母亲在厨房里忙碌着,我们便进进出出地催促着。一会儿跑去告诉母亲:“二婶家准备好了!”一会儿又跑去告诉母亲:“五婶家准备好了!”有时催得母亲心烦,便会骂:“催魂啊!没见正忙着吗!”但骂归骂,母亲的动作却明显加快了。早上九点左右,便一切准备了妥当,于是三五家一齐向坟山走去。大人提着篮子在前面领着,小孩子跟在后面追追打打地闹着,三婶在这边大声地打着招呼,五婶在那边清脆响亮地应着。父亲有四兄弟,到我们这一辈,竟有二十个堂兄弟堂姐妹,可谓人丁兴旺了。所以我们这一家“挂青”的队伍之庞大,自然是别家所无法比拟的,热闹自不必说,似乎连天空里充满的也是热闹和快活。
春天,田间的小路上没有尘土,也没有湿泥,干净净,润滋滋的。油菜已经结荚,肥大的籽荚压弯了粗壮的茎杆,低低地垂着。一只狗欢快地从田边掠过,像箭一般,撞倒了田边的几株,遭来三婶的骂声:“老虎拖的,跑风啊!”水渠里的水静静地流着,里面有蔚蓝的天和流动的云,看起来是那样的高深莫测。燕子在田野上低低地飞着,轻快的双翼不时地掠过水面,扇起阵阵涟漪。四围是静穆的青山,那儿是鸟鹊的天堂。那种性子急躁,一连十五声不歇气地叫着“狄公威”的是足鸡。那是一种主要在地面活动的鸟,很笨,一个中等水平的猎人,一个春天就可以用简单的绳子套,捕上几百只。那种声音宏亮苍凉,抑扬顿挫地喊着“哥哥提水”的是鹧鸪。这种鸟很神秘,通常只闻其声,难见其形。还有那声音格外清脆、凄婉地叫着“李桂阳”的,就是杜鹃了。这种鸟生活在千山万壑之中,也极难得一见。此外,还有“画眉”,“酸菜婆”,“光棍好过”,以及许许多多叫不出名字的鸟,在山间此起彼伏地欢唱着。
但最欢快的还是一群淘气的孩子。本来就野惯的了男孩,到了野外简直像脱了缰的野马,在长满“草子”(书名“紫云英”,一种用来肥田的绿色植物)的田野里飞奔,跳跃,打滚。女孩子则掐“草子”的花来做花束。
到了坟山,大人们便一齐动手,割净坟墓四周长得很深的野草,砍掉伸展到坟墓上空的刺篷,修剪坟墓上长得青翠葱郁的坟竹。然后便开始“挂青”。“挂青”有一定的顺序,先是太公的,太婆的,然后是爷爷的,奶奶的……依次地“挂”过去。排列好祭品供果,就焚纸,点香,挂冥旗。父母们神色肃穆,小孩子们依旧嘻嘻哈哈地闹着,手忙脚乱地给他们帮着倒忙,或是打翻了酒杯,或是扯烂了冥旗。不一会,便看见缕缕青烟在上空飘舞,便听到阵阵鞭炮在山上响过。“挂”完之后,却并不急着撒祭,而是坐在草地上歇息。男人们三五一堆吸起了旱烟,妇女们四五成群聊起了家常,小孩子们则满山疯跑去摘野果。这个时令野果并不多,常见的是“半春子”,一种带刺灌木所结的果实,像红色的珍珠,肉薄,味酸,每年春半的时候成熟,因此得名。还有一种就是“三月莓”,植株长条形,常长于斜坡向阳的地方,红色多汁,有淡淡的.酒味,味道比“半春子”要好得多。
这就是我童年时的清明,是我记忆里的一首歌,一幅画。
鲁迅说:“回忆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每到清明,想起这些童年的往事,我感觉到的不仅是寂寞,还有悲伤。细算起来,已有很多年没有陪父母去给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挂青”了。最近几年里,先是患哮喘病的四叔最终没能挺过那个寒冷的冬天,咽下了他最后的一口气;再是在地里劳作的五叔,突发脑溢血,栽倒在地上再也没有起来;还有我的大姐,由于庸医的误诊,在医院里匆匆走完了她才四十五岁的人生历程;又有一个只比我大一岁的堂兄在广州染上恶疾,回家后不久就离开了人世。短短几年间,坟山上又多出了好几座新坟。当年的十几个堂兄堂姐,到现在,或是像我一样在外地谋生,或是早已出嫁。今年的清明不知由谁带着那帮侄儿侄孙们去“挂青”,没有了当年那庞大的“挂青”队伍,在地下的大姐他们会不会觉得失落和寂寞?
晚上,睡在床上,我久不成寐。于是给在复旦读书的一个学生发了这样一条短信:
今天是清明,请点一柱心香,祝福在另一个世界的那些亲人!
描写清明节见闻作文【篇3】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作文清明节的习俗。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晚唐诗人杜牧这首脍炙人口的《清明》,诉说着思念与哀伤。清明节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扫墓和祭奠、追思已故亲人的日子。
清明节前后流传着很多传统的风俗活动。如寒食赐火、清明扫墓、踏青郊游、放风筝、荡秋千、斗鸡、拔河等,这些习俗随着岁月交替和社会变迁,有些已经逐渐被遗忘,连一丝记忆都不复存在,有些仍遗留至今并赋予了新的内涵。
在旧时的青岛,清明节也被看作是一个大节气。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每家都要断火,吃冷食。冬至后105天谓之寒食,从前的这一天禁火,冷食,故又称“冷节”、“禁烟节”。人们在清明前两天就开时断火,即天不亮就把饭做好,直到落日后再烧火,以示对亲人的怀念,由于人们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逐渐将寒食与清明合二为一。
在清明节扫墓的习俗比较盛行,扫墓俗称“上坟”。这一天要去祖坟上填土整坟,扫除沙尘杂草,上香、烧纸,举行祭礼。有的人家要利用这一机会修整坟墓,大多数是象征性地给坟头上添添土,还要在上边压些纸钱,让别人看了,知道此坟尚有后人,所以说,无论家里多穷,清明节都是要去上坟的。人们祭祀完毕,都要进行野餐,将上供的食品吃掉,也就是吃福根,以向先人表示节俭之意。
许多人家都要吃大葱和蛋饼,寓意聪明伶俐,这个习俗一直延续至今。有的人家还要捏面花,称作“蒸小燕”,吃白面小鸡和鸡蛋。寓意小燕子来了,真正的春天到来了。清明这天早晨全家人一定要吃鸡蛋和小鸡,心明眼亮不得病,很多学生要带鸡蛋给老师以表敬仰。另外,清明节时将印有蝎子图案的纸贴在家里,家中不招蝎子、蜈蚣,尤其是在农村特别盛行。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这是一句流传广泛的民间谚语。清末民初,农村一带开始合理安排农时,清明节这天,好多农家给牲口吃高粱米饭,俗语:“打一千,骂一万,不忘清明节一顿高粱米饭。”吃高粮米粥、麦子粥、玉米粥,表示日子步步高,这一天用粥要让牛、驴等饱餐一顿,以犒赏它们一年的辛劳。
描写清明节见闻作文【篇4】
清明节到了,我跟随爸爸到乡下去上坟。
坐上公共汽车,我不禁心潮澎湃。是呀,有一段日子没去乡下了,乡下会变成什么样字呢?院子里的枣树是否已冒开了嫩芽?爷爷养的的那只小花猫是否已当了妈妈了?还有屋檐下的那对小燕子夫妇应该千里迢迢的从南方飞回来了吧……
这时汽车停了,原来已经到站了。我和爸爸匆匆下车,一抬头便看见了村口那一排熟悉的白杨,这坚毅的白杨,经历了一个严冬的风雪摧残,竟还是那样的高大挺拔,英俊潇洒,真令人钦佩!走进村子,热情的街坊四邻忙着打招呼,那股热情劲儿让人不忍拒绝。
到大伯家寒暄小坐后,我们就要到先人的坟头上去上坟。去之前一定要带上几个先人爱吃的瓜果点心或买上几枝他们喜欢的花,送给在天有灵的先人们。除此之外,我们还要烧上一些纸与冥币,把对亲人的思念和深情在这里述说。完后,我们拔掉坟地上长出的杂草,再培上几掀土,擦拭刻着先人名号的碑文,忙碌极了。
一切完毕,我们几个上坟的人要集体鞠躬,表示对先人的尊敬。此时,已到中午,上完坟,我们便又步履匆匆的回到大伯家。
描写清明节见闻作文【篇5】
清明节似乎总就是与雨分不开的。这个清明节便就是一个不下雨的雨天。
那就是周二的上午,阳光明媚的清晨丝丝柔和的光照在我迷茫的脸上美妙极了。
远足一直走到陈辉陵园。咦?我这个长跑历来不及格.体力超差的人怎么一点也不累?据说人沉思时不会累。那我呢?总在沉思陈辉吧?
天空中艳阳高照,可我的心却愈来愈低沉。静立在碑前,心想“为什么这革命烈士如此好的人,却没得好报呢?好人真的有好报吗?”
台上的那位老师还在说着,不过语速越来越慢。我想那不仅仅就是身体上的影响,而就是更深层的心理上的创伤。
回去的路上,阳光灿烂地直射我的眼,刺地我会不过神来。
蓦地回头,依稀还记得我身旁的阳光强烈而远处那痕痕丝线般的光线却轻轻抚摸着身旁的柳枝。柳枝刚刚长出嫩叶,但已颇为可爱。
猛然想起,“不就是不报,时机未到”。陈辉烈士的好报也许还未开始?兴许报效祖国使祖国便就是他的追求.他所期望的包袋?
天空依旧万里无云,但我心中的甘雨却已在浸润我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