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今年作文
在爆竹声中,我们迎来了最盛大的节日春节。家家户户都贴上了春联,挂上了灯笼,还要一起吃团圆饭,发红包...........总之,每家每户都洋溢着节日的气氛.
今年的春节,我起的最早,因为我想跟表哥一起放鞭炮.我们来的院子里.将一串鞭炮点燃,发出了“噼噼啪啪”的声音。一阵春风吹来,将节日的气氛带给了千家万户,我捂着耳朵,向南边望去,看见许多的人家都在张贴春联、挂福字。这让我“诗兴大发”,自言自语地背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尤眨?馨研绿一痪煞?!
春节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节日,在街上,总少不了原来的传统。你看,街上挂满了大大小小的红灯笼,灯笼上有许多谜语,哥哥告诉我,再猜这个谜语时,就叫“猜灯谜”。其中有一条谜语吸引了我的注意—“孔雀东南飞(打字一)“这让我想了很久,孔雀又往东,有往南,那是什么字呢?想了半天,我脑袋都要想”炸“了!只好把我那猜谜表哥叫来,他立马说出了答案,”孙”。他对我说:“把“孔”字的东面飞去,留“子”,把“雀”字的南面飞去,留“小”,合起来就是‘孙’”。我听了,真佩服原来发明谜语的人啊!猜灯谜真有趣!
猜完灯谜后,我们来捣乱麻辣摊上,在那里吃的多数是跟我同龄的孩子。我也跟着凑热闹。“老板,来两串年糕!”“好嘞!”过了一会,两串香喷喷的年糕上来了,我和哥哥大口大口的吃着,小摊上洋溢着浓浓的年味。
春节真是有趣,让我“吃饱“,”看饱",“玩饱”了。我感受到了节日的气氛,也让我了解了我们春节的习俗。
春节今年作文【篇2】
【草木灰里的山区年味】
每到年节,忙碌了一年的母亲,总会寻得几天空闲时间,准备制作浙闽一带过年必备的独特食物——黄粿。说是空闲,上山采木下山运米,实际上却比工作的时候还忙。对于过年做黄粿,母亲似乎有使不完的力气。
黄粿,也许对其他地方的人来说,是陌生的,抑或根本就没接触过。以至于在我上大学给别人介绍家乡美食时,总是说,那是类似于年糕的食物,只不过它的颜色是金黄的。实际上,黄粿于我,抑或于我的家乡,与其说是一种食物,不如说是一种过年的“信号”。
大清早,母亲就兴冲冲地邀上姨妈一同上山,去采一种特殊的灌木——山柃木。用它烧成“粿灰”,就是一种纯天然的植物碱,掺和在水里,再把粳米放进去浸泡,十几个小时后,粳米就会从原本的白色浸染成黄色。小时候,我时常好奇这颜色的神奇转变。但大概是不想同孩童过多解释,大人们总习惯用一句“就像做人,和什么人在一起,就会变成什么样”,反正说是被影响了。我未多深究,倒是在后来的日子里结交朋友,脑海里经常回响起这句话。
早前,粳米变色要拿去蒸煮,一笼笼,散发着扑鼻的饭香,被倒进石头做的臼里,一锤接一锤,用木质的锤头不断捶打。这是个技巧活,往往需要配合默契。父亲和母亲每年都是固定搭配,一个负责捶打,一个负责翻动,直到米饭在石臼里捣碎糅合,不分彼此,成为一整团。取出来在案台上滚成长条,切成一块块的,就可以重新放进碱水里保存了。那时候,每每做完黄粿,大人们总是免不了一阵抱怨:“明年不做了,累死我了!”而这句话也就说说,一到年节,上赶着做粿的总是他们。所幸到了现在,针对黄粿制作特点已经研发出了新机器,把浸泡过碱水的粳米,用磨粉机先磨成米粉,倒入木桶蒸熟,最后再用机械碾压切段,一道程序下来,热腾腾且滑韧的黄粿便可以新鲜出炉。相比于之前,辛苦程度减少了不少。
黄粿挺神奇的,刚出锅还是软的,在空气中放一会,就会变得韧劲十足。懂得吃的大人们总喜欢趁着刚出锅的那一刻,掰下一块,一边嘴里呼喊着“好烫好烫”,一边忙不迭咬上一口,在唇齿碰撞之间品尝味道:“今年这个米不错啊”“这个灰烧得好啊,量足够”……年年如是,这几句话都会出现,在作坊里传播。似乎,每一年的米都不错,每一年的灰碱都很好,每一年刚出锅的黄粿最好吃,必须要掰下一块,尝一尝。
一年又一年,现在超市里平时都可以买到黄粿解馋,即便是远在异地的人,也可以在网上下单轻松购买。但一到过年,人们还是会在年前挑个时间做黄粿。如果要问,做黄粿的习俗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大概是追溯不了了。而如果问什么时候可以做黄粿,家乡的人倒是都能告诉你,是要过年了。
春节今年作文【篇3】
今年我带着两个愿望(放鞭炮,看下雪)去湖南外婆家贺新春。随着新年的钟声,随着鞭炮的响声,随着欢乐的笑声,新的一年来到了人间。
新年喜气洋洋的气氛洒落在人间的每一个角落,送旧迎新,当然要搞点新花样。我到外婆的第二天下午,两个舅舅开着一辆豪华的小车停靠在外婆的家门口,两个舅舅大声喊:“思颐来搬东西”,车子里装满了各种各样的过年物品、我和爸爸,哥哥几个人把车上的物品搬了下来。“嘟……嘟”一声两个舅舅把车开走了。一个小时后我又听到嘟……嘟的声音,还是两个舅舅大声喊:“思颐来搬东西”,车子里装满了各种各样鞭炮,满满的一车,我高兴的狂叫起来。“太棒了!”这时我和爸爸,哥哥,还有两个舅舅的孩子开始玩起来了,精彩,开心无法形容,我的第一个愿望实现了。
老天似乎知道我的愿望,一定让我满意,真是天助我也,大年初一早上起床,打开外婆家门一看满地都是洁白的雪花,我舅舅的车也穿上了一件洁白的外套,显得更加豪华漂亮了。
我爸爸的年龄瞬间万变,天真,活泼也进入了童年的时光,开始和我们玩起了雪战,爸爸迅速跑到舅舅的车那边,与我对面,抓起一把雪就往我这边扔,我不知所措地给爸爸打中了,我反应过来后,马上跑回屋子里,戴好用塑料做的帽子,再做好打雪仗的准备,才出去迎战,一开始我被爸爸打得屁滚尿流,后来,我抓住爸爸做雪球的时间,趁机打回去,爸爸没有任何防备,一下子被我打中了,爸爸跑回屋子,把身上的雪打干净,便气呼呼地跑出来找我“算帐”,我慌了,要知道爸爸生气谁也没有好果子吃。我傻呆呆的站在车旁,爸爸的一个个雪球打在我的身上,等我反应过来后,我已经变成了一个雪人,“我也不是好惹的!”我不甘脆弱的冲着爸爸喊,说着,我从地上抓起一把雪就往爸爸那儿扔,由于雪球没捏好,在空中就散架了,几十个小雪球向爸爸飞去,爸爸很快就败下阵来。就这样我的第二个愿望也实现了。
我要感谢为我实现愿望的亲人和上帝!愿我的外婆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吉祥,健康幸福,寿比南山,天天快乐,时时顺心,愿我的爸爸,舅舅,财运官运跟他跑,财源滚滚进腰包。与我欢度春节的每一位亲人,愿他们心想事成,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幸幸福福,快快乐乐,温温馨馨,甜甜蜜蜜,吉吉祥祥!愿我自己所有的期待都能出现,所有的梦想都能实现,所有的希望都能如愿,所有的付出都能兑现!
除夕前几夜,远方传来噩耗,新冠状病菌肆虐,武汉因此而封了城。
原本熙熙攘攘的街道,顿时万籁俱寂,没了烟没了笑声,谁不为这一消息而感到昏沉呢?疫情,封了众多漫漫游子的回家路,封了春节的笑声和嬉闹。
《鼠疫》里有一句话:“人间的罪恶几乎总是有愚昧无知造成的。”简单来说,是不是我们人类自食其果呢?
是的,人类有优于其他物种的高智商,但就是因为这优势,我们为了满足自己的食欲,去奢望野味,而导致了现在这一结果。唤醒麻木的良知,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掐住疫情的喉咙,把疫情置于死地。
为了抗争疫情作文,我们只能呆在家里,家人无助的脸庞,是对现实的无奈,是对疫情的火速蔓延的无可奈何,是对远在武汉情人的思念,因而我们过了个朴素的年,严肃的年,冷清的年。临近年夜饭时分,身着防护服的值守医护人员,依然没有停下手中的工作。他们在后背手上写了自己名字和加油打气的话,携手同心,共战疫情。
站在前线的人,有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就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整个中华大地。当我们团圆时,应该想到一些战士仍然守在组国前线,为了祖国的和平、稳定作出自己的贡献。
虽然我们过了个不一样的年,但所有医护人员的努力永远烙印在我们心中!
春节今年作文【篇4】
【记忆中的味道】
说不出奶奶过节时包的饺子哪里好吃,可它就是好吃,一直待在我记忆中的最深处。
几年前,我们一家子回山西老家过年,奶奶抱着我激动地说:“今天晚上吃饺子,我来包,你们谁都不要来帮忙。”大家都知道奶奶包的饺子好吃,愉快地同意了。
这之后,大伙儿有的打牌,有的玩手机,有的逗狗。而我呢?趁机跑出去。山西是一片冰天雪地,我在家门前的走道里跳呀跑呀滚呀,个个晶莹的雪花像小精灵似的给我挠痒痒。“咕……”肚子饿得叫了起来。我急忙回家跑进厨房,只见饺子刚刚入锅,再等十几分钟,就能尝到奶奶的饺子了!看着锅中一个个饺子晶莹剔透,每个饺子上都有几个“梅花印”,正在阅兵似的站立,真叫人垂涎!奶奶侧过头,大滴的汗珠滚落在脸颊,脸上却洋溢着幸福而充实的笑容。
很快,饺子被一碗一碗的盛出锅,邻居亲戚们也陆续到齐了。妈妈喂我吃了一个荠菜肉馅的饺子,一口咬下去:先把皮咬破了,汤汁顺着皮往碗里流,里头的馅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一样露出了一角。我连忙再凑上去咬一口,终于尝到了馅的味道:肉是极新鲜的,不咸不淡,还有一点微辣。可能是因为奶奶用她那子孙满堂的喜悦之情感染了她做的饺子,那种味道,完美地满足了所有人的味蕾,即使时间过去多远,我都记忆犹新。
可是如今,这已经成为记忆中的味道。近几年的假期,车子拥堵,父母工作又忙,我们无法回老家。是夜,我躺在床上观赏着美丽的月色:轻纱般的月光泻进了窗户,湛蓝的天空是那样的广阔,冰盘似的月亮挂在正空,那么皎洁,那么柔美,像奶奶正隔空和蔼地朝我们笑呢!夜空中星星不多,却颗颗明亮,如宝石般。月光在树叶上星星点点地跳跃着,像小精灵一样闪烁着迷离的光点。在这里过新年没有一点儿年味儿,飘下来的几片薄雪,刚落在指尖,便消失得一干二净。天上那眨巴着眼睛的星星应该就是奶奶那盼子回家的目光,顺着银河的水流,流进我们的心坎。
又是一阵淡淡饺子的香气……
春节今年作文【篇5】
【年味里的豆腐】
“旋乾磨上流琼液,煮月铛中滚雪花。”这是对豆腐的绝妙描写。论豆腐,要数我的家乡江西省安吉市泰和县桥头镇的最好。
家乡的豆腐平时是不大做的,只有逢年才做。
家乡的年往往是从腊月就忙开了,而做豆腐一般是在小年前后。做豆腐的前一天需要把碾碎的黄豆用水泡好。第二天天蒙蒙亮,就要起来磨豆浆了。熟睡的我常常是在石磨的碾磨声中被唤醒的。等我起来,水桶里早已装满了白白的豆浆了。石磨在哥哥姐姐的合力推动下,一圈圈地转动着。姐姐一边右手推着石磨,一边左手拿勺子舀着掺水的豆瓣往磨孔里放,白色的乳浆便从磨盘的合缝中缓缓渗出,沿着磨壁流进磨斗,滴落在木桶里。磨豆浆虽是个力气活,但却很讲究。每次豆子摆得越少,磨得越慢,制作出来的豆浆便越细,反之则越粗,偷懒不得,更马虎不得。
磨浆后是冲浆、榨浆。榨出来的豆浆全部倒入锅中烧煮。我加紧添柴火,大约十分钟,一锅豆浆开始沸腾。一种柔和的淡淡的豆腥味,逐渐在满屋子弥漫开来。
做豆腐的技巧关键在于“下石膏”,万一石膏用量不准,整个豆浆就是一汪清汤寡水,成不了豆腐。做好做坏,全凭手艺,全仗经验。即便再经验丰富的师傅,做豆腐也难免会有失手的时候。待锅中煮沸的豆浆舀入木桶后,母亲便将调试好的石膏水放入桶中搅拌。片刻之后,木桶里的豆浆渐渐变成了块状,这叫“豆腐花”,也叫“水豆腐”。围在一旁的孩子们此时早已按耐不住,争相舀一碗来喝。豆腐花加点糖或盐,撒上点葱花,入口清香,回味绵长,若是拌上些许姜末辣酱,那更是鲜美爽口,热辣刺激,直让你满脸绯红,满头冒汗。
就在我们争相吃着豆腐花的时候,父亲已在院子里的两张长凳上架好了一副木梯。木梯上四个“井”字形木架一字排开,每块木架下垫一块托板,板上方格内平平整整地垫了一层纱布。母亲把桶里的豆腐花舀入这些方格内,将纱布的四个角对折包好,在四板豆腐的顶层加一块盖板,最后再把石块压在上面。在石块的重压下,点点滴滴的水珠顺着木架滴落下来,形成一个个水帘子,煞是好看。水滴滴落的声音就像是一个个跳跃的美妙音符,颤动在我儿时的心间,令我无限陶醉。
不知过了多久,滴嗒的水珠终于收起了它们的声音,四周便显得很安静。母亲把石块搬开,揭开盖板,捏起纱布的一个角,小心翼翼地揭开纱布,一板白生生、水嫩嫩的鲜豆腐就做好了。
豆腐做好了,但还不能闲着。母亲在刚做好的豆腐中取两板放到冷水里浸泡,这是留着正月吃的鲜豆腐。按家乡的规矩,正月初一早上吃素不吃荤,也就是吃斋。而白豆腐便是所有素菜中必不可少的菜品。白豆腐外拌几根葱煮,色洁柔滑,鲜嫩爽口,也寓意着人的一生要清清白白。另外,还要留出一部分鲜豆腐放在八仙桌的抽屉中或是箩筐里,二十天之后再取出,放点辣椒粉、茶油和桔子皮等,制作成香辣可口的霉豆腐,也叫豆腐乳。而那些挤压出来的豆腐渣则要将它做成一个个圆坨坨,进行自然发酵,待到除夕吃完年夜饭后,放在闲下的锅中慢慢烘烤,做成一道别具风味的客家菜。
在我的家乡,过年最看重的,还是年前做的煎油豆腐了。乡间有个说法,油豆腐煎得好坏,将预示着来年的光景和家运的兴旺。所以,油豆腐煎得圆鼓鼓的,全家人也就兴奋无比,对来年充满着希望和憧憬。而油豆腐一旦煎得扁平,这家的主人便会眉头紧锁,心里分外不安。年夜饭里,油豆腐烧肉也是一道重头菜。做这道菜,需要用小火煨一个小时,待油豆腐浸满汤汁,加入佐料。咬上一口,香味四溢,回味无穷。
时光荏苒,转眼已离开家乡多年。迁离故乡后,母亲再也没有做过豆腐了。儿时年味里的豆腐,也成了我永远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