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习俗作文万能素材
你们好!
在我的家乡千岛湖,吃米羹可算是春节一大习俗。
每到春节的前夕,家家户户都会准备几大脸盆米羹,用保鲜膜盖起来,存放在阴凉处。等到客人来了,主人就舀一些到锅里加热,给每人盛上一碗米羹。大家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谈论家常,谈着来年的计划等等……幽默的客人总不忘调侃一句:我们现在可是在吃香喝辣呢!往往惹得众人哄堂大笑起来。
据说在家乡的一次大饥荒中,农民们颗粒无收。大家为了填饱肚子,不得不在饭里加野菜、树叶等杂物,但还是无济于事。眼看着自家的米就要见底,一位读书人想了个办法。
他向大家收集大米、辣椒,用石磨将其磨成米浆,放入大锅,熬成米糊。又让大家挖来各种野菜,清洗干净,然后把它们放入大锅中,和着米糊一起,熬出了最早的“米羹”。人们你一勺,我一勺地品尝起来,随之而来的温饱的感觉,不禁让人们流出欣喜的眼泪,在感动之余大家都对这美味赞不绝口。从那时起做米羹、吃米羹的习惯,便流传下来。
家乡人对米羹的执着,我有着一些独特的体验。
舅舅在杭州开了家饭店,来店里就餐的千岛湖人很多,有的是多年生活在杭州的,口味渐渐的改变了,但是每次只要到店里,米羹是必点的。
前几年,外婆家响应政府的城镇化的号召,从小山村的土房搬到了镇上的宽敞明亮的楼房里。还特意在新家里做了一个柴火灶。由于柴火灶费事,平时就闲置在那里。我一直不理解这个大锅是干什么用的?外婆说,“春节熬米羹用的”。用石磨磨出的米浆,在柴火灶的大锅内熬出来的米羹,口感才地道。
今年春节,唯一的遗憾是由于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严重,到亲戚家拜年的活动全部取消了。闲来无事,我翻看着妈妈的微信朋友圈,发现不少亲戚朋友晒出了自家做的米羹。看到那糊糊的浓稠的米羹,一下子便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
说到距离,我曾经听爸爸说起,在我出生以前,从杭州乘大巴,坐轮船,划小船,最后要翻一座大山,往往过一两天才能到外婆家。时间进入21世纪初,随着杭新景公路、淳开公路、杭黄高铁相继开通,出行的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可以选择自驾、直达客车、高铁出行,基本上三个小时就会到家乡。
如今家乡人的生活水平极大地提高了,米羹的用料也发生了变化。加入了猪大肠、猪肚、自制的豆腐等食材的米羹,已经是招待客人的佳肴,是需要人们细细品味的美食了。我手捧一碗米羹,慢慢品尝浓稠的汤汁,想着这朴素的食物为什么能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如此执着?是美味?不,做米羹的食材是每户农家最常见的。然而或许正是这朴素,孕育了千岛湖人吃苦耐劳,不甘落后,勇于创新的品格。
我若有所悟,推窗远眺——小镇的徽派建筑,白墙黑瓦;千岛湖的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美不胜收。
春节习俗作文万能素材篇2
每年的大年初一,就是喜气洋洋、热闹非凡的春节!
在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最显眼的就是对联了。我就来说说对联吧!对联分为上联和下联。上联一般是在右侧,下联在左侧。上联的最后一个字音,一般为三声或四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音,一般为一声或二声。横批贴在门框上。横批的字是从左往右写的,上下联和横批是古今结合的哦!福字倒着贴,寓意是“福到了”。对联都是清一色的红色,红色代表喜迎。
和贴对联算组合的就是放鞭炮啦!春节这天,鞭炮声日夜不绝,午睡时都会被一次次惊醒,我有些害怕鞭炮声,在放鞭炮的时候,我都躲在房间里捂着耳朵。待天黑时,鞭炮、烟花同时放,“噼里啪啦”的,声音震耳欲聋,我不得不躲进被窝里。不过,放鞭炮也给春节增添了许多气氛。而且放鞭炮、贴对联来源于一个传说!从前有只叫年的怪兽,每到春节那天就出来伤害人。后来人们知道年害怕响声和红色的东西,于是每到春节,家家户户都贴上红红的对联和燃放烟花爆竹来吓走年。到现在这已经成了每年春节时的习惯。
还有一个就是舞狮了。因为人们认为狮子有镇妖驱邪、如意吉祥的兆头。所以,每逢春节期间,各乡各村都以舞狮子来消灾除害、预报吉祥。
春节正是因为有这些各式各样的习俗,才会这么喜气洋洋、热闹非凡。
春节习俗作文万能素材篇3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你知道这是描绘哪个传统节日的吗?
这个传统节日有个古老的传说,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有一种叫年的怪兽每当严寒将尽、新春快来的时候便跑下山来吃人。它异常凶猛,长着血盆大口,一口可以吞掉一个大人。人类非常害怕它,每到这时就会逃到深山去避难。可是村里有位老爷爷却并不逃跑,只见他在家门口贴红纸、点明火,还把干竹子一根接一根地丢进火堆里烧,随后火堆里发出“劈劈啪啪”的爆裂声。年跑下山正好听到响声,吓得拔腿就往回跑了,然后再也不敢下山来了。就这样,每当到了这一天,家家户户贴红春联、放鞭炮,逐渐就演化成了现在的春节。
年夜饭。年夜饭一定是重头戏,这天一家老小会集聚一堂,主妇们会一头扎进厨房为一大家子做上一桌“满汉全席”来感谢长辈、犒劳老公、奖励小孩。我们家里的年夜饭是非十二个碗不可的,少了我爸绝对会唠叨我妈“寒碜”。
守岁。年夜饭过后我们可以自由安排活动,喝茶、嗑瓜子、陪奶奶聊天、看春节联欢晚会、看书、下棋……你乐意就行,但是最趣的是守岁,比谁扛得住,守得久得的红包就更大,我每年信誓旦旦,每每又最早昏昏欲睡。
穿新衣戴新帽。这一天一定是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必须崭新而又干净。
拜年。如果说大人们平时非常忙碌,像钟表上的发条不停奔忙的话,这几天的他们似乎都特别清闲,每天悠哉悠哉,走街串巷、探亲访友,见面就说新年好,三句不离一起喝两杯。我最喜欢跟着跑了,因为我人小辈份也小,大人总免不了要给我发红包,广东的几块、几十块,湖南的几百块,回家拆红包数钱是最快乐的事情。
春节的习俗还很多,因地而异,因人而乐趣无穷,你的春节一般怎么过的呢?我很好奇天南地北的春节玩法哟。
春节习俗作文万能素材篇4
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节,真热闹,大街小巷有年味道。”这是小时候,阿婆教我的家乡过年时的童曲。现在大多忘干净了。但是,家乡那一道道绕过青山的年味道中的年规(习俗)我可一样没忘。
我是南方人,春节的习俗比北方多许多。
小时候,在农村的阿婆家住,阿婆和阿爹是地地道道的农村人,每逢过年,规矩可多了,例如:全村人凑在一块打糟米(年糕用的主要原料)时,未出嫁的姑娘家是不可以去凑热闹,阿婆每次都不让我去,说什么姑娘家看打糟米会嫁不出,我信以为真,就不去了。可现在我也弄不清楚是真是假。那时的我只能在家偷喝八春酒。八春酒是一种药酒,是用黑枣、荔枝、桂圆、杏仁、陈皮、枸杞、薏仁米,外加上几粒橄榄。泡上几个月,打开来,酒香加药香,那才叫一个鲜美,阿婆是老一辈的人,是做八春酒师太,村里很多人都找她学。阿婆对村民们说:“八春酒,是强健身体的,还可以明目。”阿婆是不让我喝酒的,说什么太补了,小孩不可以喝的。
我偏不信,等外婆去打糟米时,我就跑过去偷喝,村里人每家一个地窖,我家也不例外,阿婆总是把竽头、春笋,当然还有八春酒了放在地窖里。那时候,我小,总觉得外婆家酒缸好大,不过真的好大,我那时会拿那种专门舀竹勺舀起来喝。许多次,都晕睡在地窖中,阿婆找我时,那才叫一个哭笑不得。
家乡人并不贪喝八春酒,那是因为喝八春酒是一种习俗。村里哪一家没酿八春酒,如果不酿的话,来年一定是祸害不断;相反,酿了酒的人家是一定红运当头,年年全家健康的。
再说一说我们的年席吧。我们的年席不是一家办的,而是全村人办,一家分配一个任务,东家包饺子,西家自是煮腊肉了。再把各家桌子搬到最宽阔的地方并成一排,一起过年。平时,有大人上席,小娃子就不可以上席的,可年席不同啦,大人坐一块,小孩坐一块,可热闹了。
民俗是人类文明的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代表着一个民族特色和文化。
春节习俗作文万能素材篇5
说到风俗,中国最有特色的应该就是春节了。对古时候的农民来说正是农闲的时期,而且广大农民正可以庆贺一下三百六十多天的收成,歇一下这许多日日夜夜的辛苦,亲友们相互走动一下,老人们看着儿孙们的成长,孩子们向老人们尽一些孝敬的心意,邻里们其乐融融地聚一聚,确实是一个大好的时机。
“年”在古时候传说是一种凶猛的野兽,所以除夕夜有放鞭炮的习惯,目的就是赶走年。
“拜年”是个大礼,小孩子拜年还不白拜,大人总要给一点“压岁钱”的,或多或少,总得有这点意思。这也算是个民俗传统。
剪窗花、贴福字门神也都是民俗习惯。关于两个门神还有一个典故呢,据说是唐朝的开国皇帝李世民老是梦见鬼魅呼叫作祟,日夜惊恐。于是元帅秦琼与大将军尉迟恭二人每夜披甲持械守卫门于宫门两旁,果然无事。然久而久之,太宗怕秦琼,尉迟恭二将日夜辛劳,便让宫中画匠绘制二将身穿铠甲的画像,挂在宫门两旁。这个故事流传很广,影响最大,至今长盛不衰。
这样的民间广泛流传故事其实很多有教育意义,像岳飞、戚继光等民族英雄的故事。
最后我想说现在很多民风习俗艺术都在消失,我们应该珍惜和抢救这些民族性的东西。世界经济越来越走向了一体化,但风俗文化应该是多元的,各民族应该有自己的特色。保护它们不只是为了记录一种文化形态,一种充满情感的美,更是为了见证与记载祖先赋予我们的民族精神。
春节习俗作文万能素材篇6
一大早,我就被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吵醒了。我一睁开眼,就往枕头下面摸,哇!我摸到了两个红包。原来是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给我的压岁钱。我打开一看,啊,里面有这么多压岁钱呀!我高兴极了,大声喊道:“祝爸爸妈妈工作顺利,永远幸福;爷爷奶奶身体健康,长命百岁!”全家人都高兴地笑了。
吃完早饭,我就和爸爸一起去他的朋友家拜年了。我们来到了大伯伯大妈妈家,他们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大伯伯在一旁和爸爸说话,而我就和大妈妈在一起看看电视,嗑嗑瓜子,好不快活。忽然,大妈妈起身走进书房里去了,我正感到纳闷。不一会儿,大妈妈出来了,原来大妈妈是去拿送给我的新年礼物和压岁钱了呢!我打开礼物一看,原来是一只正在跳舞的芭比娃娃。她长着一头柔美的秀发,身穿一件洁白的粉色纱裙,真是漂亮极了!我非常高兴,连声说:“谢谢大妈妈。”……
离开了大伯伯大妈妈家,我又准备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外婆家拜年了。当然我又可以收到很多压岁钱喽!
有了这么多的压岁钱,今年我又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元宵灯会义卖”活动,我要用自己收到的压岁钱为学校里生病的同学献上一份爱心。
春节习俗作文万能素材篇7
大年三十儿,家家户户都来庆贺新年,但是大部分人都会选取同一种祝福方式——我妈妈十几分钟就收到许多条信息,其中有一条信息我很喜欢,开头是这样的:“昨日拜年早了点儿;明天拜年挤了点儿;后天拜年迟了点儿;此刻拜年正是点儿!”
这天还是去探亲拜年的好日子,于是我和爸爸妈妈一齐去我姥姥家。当然,去那里的人不光只有我们三个人,还有我的舅舅、舅妈、大姨和大姨父,以及我想念以久的两个姐姐。吃完那顿丰盛的年夜饭,大院里顿时热闹起来,大家开始放烟花了。我们穿好外衣,拿着两大包的烟花爆竹向中心广场走去……
“当,当……”12点的钟声刚刚敲响,无数的礼花腾空而起,又带着满身的光焰洒向大地,把大地映的光彩夺目。啊!烟花五彩缤纷,千姿百态,争奇斗艳,把节日的夜空装点成了美丽的大花园!人们抑制不住激动的情绪,纵情地欢笑、歌唱。变幻无穷的焰火映照着人们兴奋的笑脸。这边的“闪光雷”刚刚炸开;“蹿天猴”又鸣叫着飞上高空;那边紧追着“金龙狂舞”;这时一朵烟花又炸开了,里面喷射出火花,越喷越高,越闪越大,慢慢呈现出一棵树型,一朵朵金色的火花从“树”上摇落下来。“噢,发财了!”人们望着“摇钱树”欢呼雀跃起来。
啊!新年是多么完美!
春节习俗作文万能素材篇8
春节是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节日。
听说古时候有一个叫“年”的凶猛的怪物,每到腊月,它就出来伤害人畜。后来,人们终于发现,原来“年”是怕红色、火光和响声的。于是,人们每逢过年便在大门上贴对联、挂红灯笼,燃放炮竹。
在过年的前些天,我们都变得忙碌起来了。我们要做一次大扫除,把食物预备充足,还有把用的、穿的都准备好,好在过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除夕那晚真是热闹极了。你看:烟花照亮了整个世界,鞭炮声响遍大江南北。我和小伙伴们放烟花,提灯笼。不仅仅是我们,大人们也来凑热闹呢!他们有的放烟花,有的看烟花,有的甚至拿相机出来把这些美景拍下来。如果我是画家,一定会把它画下来!这一天,在外地打工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都会赶回来吃团圆饭。
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我一大早起来,吃上一碗“长寿面”后就和爸爸烧鞭炮去喽……那炮声陆陆续续的,好像在争谁响得久、响得大声;那天空中弥漫着浓浓的烟雾……我想这应该是鞭炮的“功劳”吧!那气氛: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门口上,楼顶上,马路上,鞭炮纸无处不在,让人仿佛产生了幻觉。这一天还要说些好听的话,不能说坏话,以表示大吉大利。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啊!
这就是我家乡的春节,一个处处充满热闹喜庆的春节。
春节习俗作文万能素材篇9
说到我家乡的春节习俗,那可真多啊!让我给你细细道来。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等。每逢春节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与门上,为节日添加喜庆气氛。
贴福字
在贴春联的同时,大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大大小小的“福”字。
拜年:
人们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扮的整整齐齐,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我最喜欢的就是除夕了。
因为我喜欢听那个传说,我给大家讲讲吧!
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怎么样,看了我们这儿的习俗,才知道各地习俗没多大差别吧!
春节习俗作文万能素材篇10
日落日升,斗转星移,回首往昔,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太多的系念和玄想,而这“岁时礼俗”就是其中之一。比如,春节习俗成了我国的传统民俗节日。春节在古都更受到人们普遍重视,由此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春节习俗。农历的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春节原起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古代的春节称:“元日”、“元旦”。辛亥革命后,才把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
就北京地区来说,从腊月初八家家户户要泡腊八醋(蒜),就开始有了“年味”。民谣讲:“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有一首歌谣唱道:“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小子要炮……”。从这一天开始,北京人更加忙活了,要祭灶,扫房子,蒸馒头,置办年货,贴“福”字,贴年画,剪窗花,贴对联。贴门神,贴挂钱,一直忙活到除夕,开始过大年。
北京人总是把“福”倒着贴在门里、衣柜、水缸上,寓意着福到了。贴春联也有许多讲究,一般百姓家贴红色春联,门楣上贴“横批”,内廷、王公府第,一律用白宣纸镶红边;守制者(有父、母丧者)则要用蓝纸;庙宇用黄纸。春联最早始于五代时的后蜀。据说当年蜀太子在本宫门上提写“天垂余庆、地接长春。”八个大字,这就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北京人在屋内廷贴上“抬头见喜”,屋外贴上“出门见喜”,院内贴“全院生辉”等春条。
过去大多数老北京人家都供有佛龛或神像,到了年三十最讲究的要摆上九堂大供;有成堂的蜜供,成堂的套饼、花糕的面鲜,成堂的水果、成堂的干果、花糕大小八件,年糕年饭,素饺子(或蒸食),素炒菜(或炸食)。家境不好的也要摆三堂或五堂供品。北京人过年讲得就是吃喝玩乐,以吃为主。这些供品实际上也是为人准备的。
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丰盛的一次晚餐。除夕的年嬉饭要荤素一起上。有冷荤、大件和清口菜。冷荤有冷炖猪、羊肉、冷炖鸡、鸭。大件有:红烧肉、扣肉、米粉肉、红白丸子,四喜丸子。清口菜一般都是豆腐、青菜、罗十、咸菜佛手等。主食多以荤素睡觉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