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作文 > 体裁作文 > 观后感 >

追风筝的人观后感800字

时间: 新华 观后感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风筝,它拴着正直、勇敢、善良、忠诚。它是象征我们人格的风筝,让我们勇敢地追寻那支风筝。

《追风筝的人》讲述的是年少时的阿米尔是阿富汗的一位富家少爷,他本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但他却也存在等级观念和宗教种族观念。因此阿米尔捉弄哈桑之后,尽管心怀愧疚,但仍然得到自我辩解和自我原谅。但在一次风筝比赛后,因为阿米尔的懦弱间接地逼走了哈桑,不久后看书也随父亲去美国。成年后的他无法原谅自己对哈桑的背叛而再次踏上故土。却发现了一个惊喜谎言。他一点点探索,在战争中的阿富汗,他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已经离世的哈桑的儿子,找回了那支他曾丢弃了的风筝。

这本书让我深深地震撼,原本的阿米尔是懦弱的,无法保护也无法面对自己的伙伴。好在他还是找回了失去的心,可是,在生活中并不是每一次伤害都可以弥补的。有的风筝是再也找寻不到的。所以说阿米尔是幸运的。

这也使我联想到学习,当我们遇到难题时,有时是懦弱地远离难题,有时盗取别人的方法解决难题,难题于我们而言,难道不是一次好的锻炼机会吗?正确的应该是迎难而上。抓住成长的机会,抓住即将远走高飞的“风筝”。

细细想来,我们似乎比阿米尔更幸运,他与哈桑再也回不去了,他的“风筝”是残缺的,而在这“风筝”的背后,附着的是人性、是诚实、勇敢、善良的品质。是我们人格的一部分。只有不失去我们的“风筝”才算一个真正的“人”像年少的阿米尔,他那懦弱的表现使他的“风筝”丢失。即使后来不顾一切的救赎,得到的也只有残败的“风筝”得到了再失去,总是比从来就没有得到更伤人。而罪恶导致的善行,却是最大的救赎。

在那飘荡的风筝上有着对人命运的掌控。无论因什么,为什么,我们都应牢牢地抓住它,即使错过了花满枝桠的昨日,也不要错过今朝。

追风筝的人观后感800字篇2

窗外的烟火绚烂,鞭炮声还是很密集。在除夕夜里我心潮澎湃的合上了卡勒德·胡赛尼的书《追风筝的人》,我知道今夜很难睡下了。

故事发生在三十年前阿富汗,一个饱经战乱困扰的国家,阅读过程中文字所表达的那些温情和悲苦,宽宥与救赎,施恶和抗争,无不让我为之疼彻心扉,那个叫哈桑的仆人之子为了他的小主人阿米尔,到离世也不知道的自己的哥哥:为你,千千万万遍!

作者卡勒德·胡赛尼是一位侨居国美国加州的阿富汗人,同时他也是一名外科大夫。《追风筝的人》是他第一部半自传体小说。

他经历了政变后的国家改制,苏联入侵阿富汗,和艰辛的巴基斯坦和美国的流亡之路。已经在美国有着幸福家庭和成功事业的阿米尔,2001年夏天的一天,拉辛汗的遥远的电话的召唤,让他去走一遍再次成为好人的路。拉辛汗是阿米尔爸爸生意的合伙人,第一个把他当朋友的成年人,是在文学道路上给予他鼓励最多的人。拉辛汗也洞悉一切真相:关于阿米尔父子种.种谎言,背叛和秘密。

故事通过12岁的富人之子阿米尔的眼光,描绘富家少爷与仆人之子喝着同样的乳汁,自小就一起成长,情同手足的友谊,可是阿米尔因为爸爸定义自己为缺了卑劣的性格而变的敏感,猜嫉,1970年的阿富汗时局动荡、宗教信仰的分歧、民族间的摩擦已经初显端倪,历史大背景下的温馨闲适的富足生活渐行渐远。

这些孩子们是感觉不到的:12岁之前,我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跟哈桑玩耍。有时候回想起来,我的整个童年,似乎就是和哈桑一起度过的某个懒洋洋的悠长的夏日。哈桑的心目中阿米尔少爷就是他的一切,甚至他出生后学语的第一个词汇就是:阿米尔。就是这样的哈拉尔文盲指出了他的写作情节破绽。

内心困扰着梦魇的阿米尔,心灵上也承受了巨大的埋怨、羞耻,他选择了一种卑劣的逃避。他心里面以为这就是一个少主人对于奴仆关于正直和忠诚的考验。在劝说自己父亲辞退哈桑父子无果之后,阿米尔选择了更卑鄙的栽赃手段,把自己生日礼物放在哈桑简陋的房间里,哈桑父子的隐忍离去,让阿米尔终结了年少的负罪和遗忘。也从此少年灵魂背负了此生负罪感。

哈桑说:为你,千千万万遍!

追风筝的人观后感800字篇3

虽然这本书曾经被"快乐大本营"里宣传过,但是今日,我还是忍不住要向大家介绍起这本书来,因为它使我久久不能忘怀。

本书作者是卡勒德·胡赛尼,他在1965年生于喀布尔,后随父亲逃往美国。《追风筝的人》是他的第一本小说,具说本书里有他的自传。书中主要讲了12岁阿富汉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他的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次追风筝比赛后,发生了一件偷盗的事情,是阿米尔干的,哈桑不忍心看到他受惩罚,虽然明知道他背叛了自己,还是与往常一样,替他顶了"罪名".在被冤枉的情况下,哈桑最终还是走了。是阿米尔逼走了哈桑,使阿米尔非常自责。在为哈桑尽最后一点心力时,却发现了一个惊天谎言。在最后一次的追风筝比赛中,阿米尔回想起了哈桑。张开双臂,迎风而跑。追吧,孩子,这次是为哈桑而追……

读完这本书,哈桑的忠诚让我感动,同时还有他们的友谊。即使是主仆关系,即使是阿米尔背叛了他,可是哈桑的忠诚仍然不变,宁愿自己吃苦也要守护"我".

"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句话多次出现在这本书中,可我每每读到这儿时我都会深受感动,是啊,这一句短短的句子里包含了多么深的含义啊!这不仅仅是哈桑对阿米尔的忠诚,更是哈桑对阿米尔的信任。

其实,文中的风筝不仅仅是指的本意,它既可以是亲情,友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诚实。对于阿米尔来说,风筝隐于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健全的人。

每个人生命中都有一只风筝,不管它的意义是什么,它总让我们勇敢的去追。

合上这本书,我不得不闭上眼睛仔细斟酌一下书中的精华所在。作者用细腻的写法写出了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虽然没有直接说自己想表达的东西,但是通过描写,更加加深了我们对这本书的印象,看上去轻笔淡描,却令人回萦难忘。

追风筝的人观后感800字篇4

第一次接触这本书就被它的名字所吸引,风筝可以唤起每个人童年时代的一段美好回忆。"追风筝的人"到底又是怎样一种人呢?

正如大家评价的一样,没有虚矫赘文,不是无病呻吟,以精炼的篇章和细腻的文笔,勾勒出亲情与友谊,背叛与救赎。文中充满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在阿富汗美妙的异域风情中故事娓娓道来,看似轻描淡写去后味回甘。和川端康成的《千羽鹤》有一曲同工之妙。

故事中12岁的阿富汗富少阿米尔和仆人哈桑情同手足,但宗族间的歧视与身份的差别,让善良懦弱的阿米尔与哈桑之间保持着一种微妙的关系。哈桑即使他的亲密玩伴,喝同一乳母的乳汁长大,感情深厚,但不敢逾越主仆关系与宗族歧视。阿米尔没有继承父亲的雄风,他是一个胆小、懦弱的男孩,唯一的爱好就是写作。

哈桑作为最底层的仆人,作为哈扎拉人为了保护主人他敢于用弹弓威胁比自己强大的多的阿塞夫,虽然当时他心中充满恐惧。

故事中哈桑有一项绝活就是追风筝,一次风筝大赛中为了给少爷拿回自己追到的风筝,遭到阿塞夫的报复,被无情的爆了菊。而这一幕刚好被赶来的阿米尔看到,阿米尔胆小怕事躲在墙角不敢为小伙伴出头,胆小懦弱的心理使他眼睁睁看着这一幕发生。

事后每当阿米尔看到哈桑心中就被内疚折磨着,这种内疚最后发展成为厌恶。阿米尔想尽办法要父亲赶哈桑离开自己家,但父亲很疼爱哈桑始终不愿意。最终阿米尔将父亲最痛恨的盗窃行为栽赃给哈桑,没想到在父亲询问时哈桑再一次出于保护少爷承认了这一罪名,在老爷的一再挽留下里看了阿米尔家。

从此以后,虽然阿米尔再也看不到哈桑,但是每当想到哈桑他的罪恶感反而增加了,最终父亲去世时才知道哈桑是父亲与仆人所生的弟弟。最后走上了自我赎罪的道路。

本文开篇是一幅十分美丽的画面,将阿富汗描写成童话世界里才有的地方,特别是冬季的斗风筝、追风筝大赛,让人陶醉其中仿佛自己就置身其中。童年的记忆在那一刻呈现,以前觉得自己的童年平淡无奇,看过这部小说后,我才意识到童年看似平淡无聊的经历,在某一刻回首时会让我十分感动。

小说的情节以赎罪过程展开,贯穿着宗族矛盾和战争,即使心地善良的人也无法逾越宗族矛盾的鸿沟,让人心中隐隐作痛。

追风筝的人观后感800字篇5

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在阿米尔受别人 欺负的时候总是哈桑站出来保护他,尽管哈桑比他还要瘦弱。天一性一,懦弱的阿米尔无法成为父亲心目中那样铮铮铁骨的男子汉而被父亲所轻视,但父亲的朋友拉辛汗却 不认为阿米尔一无是处,在他的指引下,阿米尔愈加显露出他所具有的写作天才,并且在不懈的努力下最终成了一个很好的小说家。除了写作之外,阿米尔斗风筝也 是个行家里手。同样,哈桑在这方面也毫不逊色,于阿米尔,并且哈桑还能向雷达一样准确的追到被斗败的风筝然后按当地的规矩将“战利品”占为己有。

在一次盛大的风筝大会上,阿米尔和哈桑一路过关斩将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两个少年都十分开心。哈桑也兴奋的朝最后一个“战利品”追去。但在途中哈桑却 被一伙不良少年堵截在小巷中蹂一躏强一暴……尾随哈桑的阿米尔目睹了发生在哈桑身上的一切,却没有勇气站出来保护哈桑而眼睁睁的看着哈桑被他们强一暴……

风筝大赛的冠军让父亲对阿米尔的态度有所好转,但阿米尔却从此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一皮袱。再也无法面对哈桑的他为了永远躲开那熟悉的目光,在一天借口陷害哈桑父子俩偷东西,把他们赶出了自家的大门。

随着战争的爆发,阿米尔跟父亲去了美国。在那里他和父亲一道辛勤的工作学习,从一无所有逐渐建立了他们的家业。阿米尔在美国也找到了自己终身的伴侣。许多年就这样过去,过往的一切似乎都被尘封。然而,拉辛汗从阿富汗打来的一个电话却打破了所有的平静。

现在阿米尔意识到过去的从来都未曾过去。他始终无法摆脱对哈桑的歉疚。而现在到了他该为哈桑作些什么的时候了。为了赎罪,为了哈桑,他再次踏上睽违二十 多年的故土。希望能为不幸的好友尽最后一点心力。然而此行却让他发现了一个惊天的谎言。儿时的噩梦再度上演,人生如戏剧一样反复轮回,不过不同的是,这一 次阿米尔毅然的选择了勇敢

追风筝的人观后感800字篇6

已经是深夜两点,四周一片寂静,我依然无法入睡。我仿佛刚刚从一座人间地狱狼狈逃出,心还在慌乱中簌簌发抖。在具有浓厚异域风情的中东音乐渐渐远去声中,火红的石榴暗淡了,一只飞舞的蓝色风筝在旋转中急速坠落,一个小男孩飞奔过一个又一个街巷,橡胶靴子踢起阵阵雪花。他要去为他的小伙伴追那只即将坠落的风筝。到了街道的拐角处他转身,双手放在嘴边,大声说:“为你,千千万万遍。”然后就是他特有的哈桑式微笑——憨厚,羞涩,然而这笑却锥人心痛。

平实的讲述,温暖细腻的笔法,故事如此残忍又如此美丽,如此令人手不释卷。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哈桑对主人极其忠诚,多次为他挺身而出,在一次风筝比赛后,哈桑受到了坏人非人的折磨,阿米尔没有为哈桑出头,而是躲在街角偷窥,良心的无处安放让他最终因背叛而栽赃逼走了这个质朴的伙伴。在战乱中远走美国的少爷始终无法原谅自己,二十年后他再度踏上满目苍痍的阿富汗时,却发现哈桑其实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但他却和妻子惨死在塔利班的枪下,唯一的儿子流落在塔利班头目手中,备受蹂躏。故事的结尾是阿米尔如何去救这个孩子,同时实现自我救赎。

作者以极其敏锐的笔触让他的祖国栩栩如生。将这个过去不引人注目,在新千年却成为全球政治焦点的国家的文化呈现在世人面前,三十年前的阿富汗温馨闲适,却因为不同种族之间的摩擦而紧张。他深入描绘阿富汗移民在哀悼失去祖国,努力融入美国生活之际,仍然固守根深蒂固的传统与风俗。巧妙,惊人的情节交错,让这部小说值得瞩目,这不仅是一部政治史诗,也是一个关于童年如何选择如何影响我们成年生活的极度贴近人性的故事。是一部睿智并发人深思的小说:赎罪并不等同幸福。因为同时兼具时代感与高度文学质感,这部小说的创造难能可贵。

追风筝的人观后感800字篇7

斑驳的风筝在风雨中飘飘摇摇,地面上微渺的身影跌跌撞撞地追……

我细细重温阿米尔心灵救赎的历程:从阿富汗的残垣断壁中挣脱,却再一次陷入接连不断的梦魇,梦境里无数次幻化出童年那张兔唇的笑脸,耳边无数次回荡清脆承诺:“为你,千千万万遍。”被愧悔折磨的心日夜难安,敦促他终于踏上自我救赎的回家之路。

背叛源于误解,阿米尔误解了父亲对哈桑深沉的爱,失落与嫉妒交织着发酵,恍惚间他松开了手中的风筝——那只象征着纯挚友谊的风筝,那只哈桑飞奔着追寻的风筝,那只,哈桑拼尽全部的尊严护住的风筝。在人生的时间轴上踽踽独行,那只风筝,成为任何幸福色彩都难以涂抹掉的阴影。许久,他才幡然醒悟,父亲对哈桑的爱之深切不过是他的自我救赎。

于是他的良知千万次地呼唤他,引他割舍加州璀璨的灯火与爱情的温存,让他鼓起勇气闯入阿富汗一片狼藉的国土,在灰蒙蒙的天幕上寻找那只消失多年的风筝。可是,战争和压迫惨无人道地让它坠落——哈桑死去了。

我理所应当地认为,阿米尔的追寻落空了,那风筝便自会静默的隐匿,直到覆一层积尘。但他直面难以想象的艰难,忍受住原本怕到要死的暴力,像当年的哈桑护住那只蓝色风筝一样,紧紧攥住了松手即飞的风筝线!这勇气或是他愧悔之情的积淀,或是他生命中光辉的闪耀。但无论如何,他都在一针一线拼命修补着那只残损的风筝,用一片澄净的心温暖着哈桑的遗子索拉博,最终,承载着他的心愿和索拉博笑容的风筝再次翱翔在了高远的天空。

很多的人拥有一架属于自己的风筝。永远紧握线绳的人如同朗夜中稀疏的星辰,更多则是在愧悔中不断纠结又不断追寻。自幼颠沛流离的人,他的救赎是回乡;伤害手足至亲的人,他的救赎是尽孝;肆意浪费青春的人,他的救赎是拼搏。有些人寻得风筝喜极而泣,有些人求而不得懊丧终生。

谁不曾在救赎的征途上茫然四顾,独自怅惘?请看看阿米尔,便会坚信,只要良知未泯,只要善根还在,何惧雾霾漫天,哪怕雾霭沉沉,也会寻得一缕晨光。于是我握着风筝的线绳,看他们在澄澈的天幕下绽放,亦在心底默念:

“珍惜现在身边的一切吧,别再丢失宝贵的风筝,别再辜负爱我的人。”

127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