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作文 > 体裁作文 > 观后感 >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两千字

时间: 新华 观后感

写观后感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欣赏本民族的文化作品,从而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下面是一些海上钢琴师观后感两千字免费阅读下载,希望对大家写海上钢琴师观后感两千字有用。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两千字篇1

这是一个虚幻的奇迹,一个伤感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他的传奇。大海、轮船、钢琴、陆地、孤独、友情与天才交织的故事。一部荡气回肠的诗意旅程电影——《海上钢琴师》。那无处不在的钢琴声将观众带入1900的心灵深处。

和众多欧片一样,这部片子也充满了暗示。主角1900是最大的暗示,这名出生在轮船上的孤儿,是天生的钢琴大师,他一生从来没有下过船,能够在别人因晕船而吐得一踏糊涂的时候闲庭信步。他生世凄凉却用钢琴征服所有人,他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却不以为意,他能选取与船共亡却不能为了深爱的女人登上一次陆地。托纳托雷想透过他暗示什么呢?“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看到的是选取。人的一生实际上每时每刻都在面临选取,每一个细小或者重大的选取决定了各自的人生走向。1900选取了留在船上,他无法迈出走下甲板的那一小步,哪怕是为了一生中唯一的一次恋爱。所有人似乎都恨不得把他推下船,但1900毅然回头。他说:“陆地没有尽头。”这种没有尽头的感觉让他害怕,钢琴的琴键是有尽头的,这让他觉得安稳。

那个吹康牌乐器的胖子,上船挣钱的时候仅有一把小号,到影片最终还是靠别人施舍才继续拥有这把小号,人生,在很多时候都是在循环,周而复始的循环,我们都在循环中消耗生命的时光。每一艘船上都有第一个发现自由女神的人,他们纵声高呼,为了一个不明白结果的目标而激动,从而开始了新一轮的奔波。还有爵士乐本身似乎也暗示着那种自以为是的人,“什么都不是,那就是爵士了。”

恕我肉眼凡胎,只能以自我的目光来理解大师。但光有暗示是不足以吸引观众的,《海上钢琴师》的情节如同碧海潮生,高潮一浪之后一浪。在狂风暴雨中一边任钢琴自由滑动一边弹奏,小孩子无师自通的演奏震惊满船的人,这些只可是是大师的铺垫罢了。自称“爵士乐祖师”的谢利上船与1900比赛钢琴,激动人心的程度简直能够和最激烈的枪战相媲美。美国的西部片中,快枪手一对一的较量很是惹眼,但欧洲人能够用钢琴当武器。让人喘可是气来的钢琴比赛才结束,1900第一眼就爱上的女人出此刻了舷窗外,他弹出了快心之作“柔情似水”,窗外,美人如水,窗内,柔情似水。这一幕,必将成为电影史上的浪漫经典,这一曲,也必将成为传世之音。

他是音乐演绎的天才,轻巧的手指流水般的滑过琴键,在他的指尖下所流淌着的就不仅仅仅是音符,而是对生活的真诚。深情飘逸的曲风,唯美、优雅的飞扬,他的音乐时而精巧,时而大气,时而细腻,时而磅礴,时而留意,时而大胆,时而活力,时而委婉。他以音乐来体现人物,用音乐来表达情感,用音乐来讲述人生,他用音符来代替语言来触及人们的心灵,听着他的音乐,就像是听着人生的经历,听着人生总总,他的手在键上,可是心如痴迷的乐者一样随着自我的音乐一齐翱翔。我第一次强烈地感觉到音乐的世界是这么广阔,原先音乐讲述的世界是这么的迷人,这种音乐与人生的立体结合真的是让人大开眼界,对于音乐也有了另一番的认识。

其实与俗世的生活来对照,影片中1900的言行似乎有不真实的地方。比如,他从未接触过钢琴和音乐,但当他的手第一次放在琴键上的时候,那些动人的旋律竟能天然一般流泻而出;他从未受过正统的教育,却能说出那么诗意而蕴涵丰富的语言;甚至最终,当朋友迈克斯在那条残破不堪的,显然已废弃很久的游船上找到他时,1900哪来的食物维持生命?

还有的就是影片最终的结局—1900和麦克斯的谈话!我喜欢这个情节的原因不是因为1900怎样选取他的生活,怎样选取他的死!相反我很不赞同他不下船的解释!因为这是一种不负职责,对生活不用心的看法!可是最终1900跟麦克斯开的玩笑才真正让我明白1900为什么这样选取,因为他死后到天堂还是想弹钢琴,弹只属于自我的曲子,因为没人能用两只右手弹琴!如果1900下船估计他会和杰里一样,不再会为自我喜欢而弹琴,而是为了别人或钱而弹琴,那是1900不想看到的,甚至1900如果下船再也没有灵感弹出属于他自我的曲子了!简单说1900为音乐而生,为音乐而死!不简单啊!

影片采用最极端的浪漫主义风格,引起两极反应:有人视之为杰作,而西方很多人把它看成“最好看的烂片”。影片的缺憾在于人物刻画,主角太过神秘,让人无法洞察他的内心世界,因而就很难真正同情他。如果能把心态调离愤青阶段,该片则有打动人心的浪漫魔力。

我想,也只能以一颗诗意而浪漫的心去理解这部影片和1900。影片有意撇开物质的喧嚷,而突出了1900灵魂与音乐的交融,同时引导观众与片中或精彩绝伦,或妙趣横生的音乐到达共鸣。

我们都有自我的世界,都想划定自我安全的范围,都想过自我所谓的“生活”。可是,那真的是我们能够掌握和控制的吗,会不会因为太贪心而不欢乐。1900把自我的生活缩小到钢琴这头到那头的距离,又放大到88颗琴键上能够演奏出的音符排列组合的矩阵里,他用自我的尺度取舍,懂得人生的自由是无限的,而自我能享受到的又何其有限。于是他总是欢乐的,嘴角微微上翘,于是他总是思索的,观察着人们眉梢眼角一丝细纹的变换,于是他是注定不能留给这个世界任何痕迹的,过于纯净的生命是没有抵抗力的。他说,至少我能够决定结束自我的生命,语气是心甘情愿的放下。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两千字篇2

他,生于船,死于船,1900是他独有的名字,钢琴是他终生的伴侣,大海是他灵感的源泉,宽广的大海赋予了他活力、生命,以及如同海一般透彻的心灵,他的手随着波涛的摇曳尽情演奏,心却神游大地,无所不往,他便是这样一位特殊而又神秘的海上钢琴师。1997年导演朱塞佩·多纳托雷将这位赋予传奇色彩的钢琴师的一生搬上了电影荧幕,也造就了一段电影史上的经典,传奇的海上钢琴师有太多的别于常人的地方,这也让观者能够无限的思索、探寻,以至于反思人生应该如何生活。

人生应该如何栖居?人应该如何存在呢?亦或是人是怎样的一种存在?影片《海上钢琴师》没有给我们最终的答案,尽管如此,它却指引我们去思考这一切。1900的人生是一场喜剧,也是一场悲剧,上帝赐予了他天才的灵感以及一双无可媲美的灵巧双手,大海与他融为一体,使得他足以在有限的琴键上驰骋,演奏出无限的乐曲,你会认为他是上天的宠儿,但他却是一名社会的弃儿,从小成长与船上,养父丹尼因他没有任何出生证明文件,害怕被人抢走,以至于不允许他离开船半步,他没有做为社会存在的证明,船上的旅客只是他人生的匆匆过客,1900仅是他们记忆中的一瞬,随着他们的远行而淡忘,1900仅有一位朋友小号手麦可斯,在船上同甘共苦的岁月使得他们互相依存,但这微薄的依存是无法证明1900的存在的,以至于与世界隔阂,这正是他的可悲之。,他曾试图下船,却又退却了,理由很简单,却很真实,因为那无限蔓延的城市让他看不到尽头,下船之后他不知该走向何方,这种茫然的恐惧围绕着他,终究酿成与弗吉尼亚号共赴大海的惨剧。

1900的乐曲不应在凡世,应该留于天堂,他的音乐才华不仅使他的名字流传于弗吉尼亚号上,也惊动了当时物欲横流的世界,爵士乐的始祖慕名向他挑战,在波涛汹涌的邮轮上,一场较量无可避免,这不仅是名利之心与纯净心灵的较量,还是凡世乐音向天堂之声的冲击,事实证明,纯洁的心灵才能谱写动人音符,挑战者在嘲讽声中狼狈地逃离,1900的音乐也因此为世人所追捧,名利、金钱的诱惑也随之而来,然而正如1900能在乐队演出中喊出的:“Fucktheregulations!”,将规定抛之于脑后,面对社会的诱惑,他只回应了一句:“音乐是不能和演奏者分离的”,将已将录制好的乐曲夺走,选择了孤独的音乐,放弃了名利的世界,在我看来,这不仅是一句简单的回答,他鞭笞了当时的拜金主义思想和对权势的狂热,引出了埋藏于人内心深处的呐喊,纯净的心灵容不得玷污!

麦克斯曾试图用财富以及名利劝说1900下船,而1900做了真实的回答:“陆上的人喜欢寻根究底,虚度很多的光阴。冬天忧虑夏天的迟来,夏天担心冬天的将至。所以你们不停到处去追求一个遥不可及、四季如夏的地方—我并不羡慕”。这是何等淡然的心态,以至于不由得拷问自己,当我面临如此抉择之时,是否能这样取舍,存在于社会联系之中的我们有多少不愿为而又不得不为之的东西,驱使着这一切的终究是我们内心的观念,坦然承认,我们无法做到像1900那般的豁达,因为我们始终被社会这个大链子所牵引着,这是无法回避的,尽管我们无法抛弃一切的世俗观念,但我们还是能做到守住内心的那一份净土的,我认同理解1900的人生观、价值观,但这一切并不是属于我的,因为我们在生活之中有着太多的不同点,追求名利而不狂热,向往财富而不痴迷,永远也不要做权势的奴仆,我想这样才会是一个比较现实的观念吧。

我与1900不同,我自小不具备音乐才华,唯有对绘画情有独钟,对艺术的认同感或许是我们的共通之处。我憧憬过用艺术改变我的人生,我知道1900不会如此,尽管他的才华足以让他的人生转变,在他眼中的人生不过是走一条路,住一栋房子,一块地,选择一道风景欣赏,选择一种方法死去,然而对我而言,这种观念过于消极,人生是有所选择的,也是绚丽多彩的,每一片家园,每一处风景都值得我们寄予感情,有所流连,人生有其理想,尽管来去匆匆,但充满意义,以至于在我们离开人世时,也能看到那一道道真挚的泪痕。

1900是社会的弃儿,但他也有过家,弗吉尼亚号就是他温暖的家,而大海,则代表了他的生命的归属,他没有家庭,但不足以让他失去爱情,丢掉爱的资格,世界不曾证明他来过人世,但这又何妨呢?他只要能活在麦克斯的记忆之中就足够了,因为友谊是能够跨越生死的鸿沟的。在火光之中,弗吉尼亚号沉没于大海,伴随着1900内心深处的琴弦声,天堂不知道会是什么样子?应该会有琴声吧。没关系的,只要有钢琴就好,一场生离死别,不属于社会的天堂之声终究魂归天堂。

一切都已经结束,但一切又都没开始过,因为1900不曾属于这个世界,琴声停止响动,他走得不留痕迹,但“天堂之音”却曾响彻过。 

【海上钢琴师的观后感】相关文章: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两千字篇3

他,生于船,死于船,1900是他独有的名字,钢琴是他终生的伴侣,大海是他灵感的源泉,宽广的大海赋予了他活力、生命,以及如同海一般透彻的心灵,他的手随着波涛的摇曳尽情演奏,心却神游大地,无所不往,他便是这样一位特殊而又神秘的海上钢琴师。1997年导演朱塞佩·多纳托雷将这位赋予传奇色彩的钢琴师的一生搬上了电影荧幕,也造就了一段电影史上的经典,传奇的海上钢琴师有太多的别于常人的地方,这也让观者能够无限的思索、探寻,以至于反思人生应该如何生活。

人生应该如何栖居?人应该如何存在呢?亦或是人是怎样的一种存在?影片《海上钢琴师》没有给我们最终的答案,尽管如此,它却指引我们去思考这一切。1900的人生是一场喜剧,也是一场悲剧,上帝赐予了他天才的灵感以及一双无可媲美的灵巧双手,大海与他融为一体,使得他足以在有限的琴键上驰骋,演奏出无限的乐曲,你会认为他是上天的宠儿,但他却是一名社会的弃儿,从小成长与船上,养父丹尼因他没有任何出生证明文件,害怕被人抢走,以至于不允许他离开船半步,他没有做为社会存在的证明,船上的旅客只是他人生的匆匆过客,1900仅是他们记忆中的一瞬,随着他们的远行而淡忘,1900仅有一位朋友小号手麦可斯,在船上同甘共苦的岁月使得他们互相依存,但这微薄的依存是无法证明1900的存在的,以至于与世界隔阂,这正是他的可悲之。,他曾试图下船,却又退却了,理由很简单,却很真实,因为那无限蔓延的城市让他看不到尽头,下船之后他不知该走向何方,这种茫然的恐惧围绕着他,终究酿成与弗吉尼亚号共赴大海的惨剧。

1900的乐曲不应在凡世,应该留于天堂,他的音乐才华不仅使他的名字流传于弗吉尼亚号上,也惊动了当时物欲横流的世界,爵士乐的始祖慕名向他挑战,在波涛汹涌的邮轮上,一场较量无可避免,这不仅是名利之心与纯净心灵的较量,还是凡世乐音向天堂之声的冲击,事实证明,纯洁的心灵才能谱写动人音符,挑战者在嘲讽声中狼狈地逃离,1900的音乐也因此为世人所追捧,名利、金钱的诱惑也随之而来,然而正如1900能在乐队演出中喊出的:“Fucktheregulations!”,将规定抛之于脑后,面对社会的诱惑,他只回应了一句:“音乐是不能和演奏者分离的”,将已将录制好的乐曲夺走,选择了孤独的音乐,放弃了名利的世界,在我看来,这不仅是一句简单的回答,他鞭笞了当时的拜金主义思想和对权势的狂热,引出了埋藏于人内心深处的呐喊,纯净的心灵容不得玷污!

麦克斯曾试图用财富以及名利劝说1900下船,而1900做了真实的回答:“陆上的人喜欢寻根究底,虚度很多的光阴。冬天忧虑夏天的迟来,夏天担心冬天的将至。所以你们不停到处去追求一个遥不可及、四季如夏的地方—我并不羡慕”。这是何等淡然的心态,以至于不由得拷问自己,当我面临如此抉择之时,是否能这样取舍,存在于社会联系之中的我们有多少不愿为而又不得不为之的东西,驱使着这一切的终究是我们内心的观念,坦然承认,我们无法做到像1900那般的豁达,因为我们始终被社会这个大链子所牵引着,这是无法回避的,尽管我们无法抛弃一切的世俗观念,但我们还是能做到守住内心的那一份净土的,我认同理解1900的人生观、价值观,但这一切并不是属于我的,因为我们在生活之中有着太多的不同点,追求名利而不狂热,向往财富而不痴迷,永远也不要做权势的奴仆,我想这样才会是一个比较现实的观念吧。

我与1900不同,我自小不具备音乐才华,唯有对绘画情有独钟,对艺术的认同感或许是我们的共通之处。我憧憬过用艺术改变我的人生,我知道1900不会如此,尽管他的才华足以让他的人生转变,在他眼中的人生不过是走一条路,住一栋房子,一块地,选择一道风景欣赏,选择一种方法死去,然而对我而言,这种观念过于消极,人生是有所选择的,也是绚丽多彩的,每一片家园,每一处风景都值得我们寄予感情,有所流连,人生有其理想,尽管来去匆匆,但充满意义,以至于在我们离开人世时,也能看到那一道道真挚的泪痕。

1900是社会的弃儿,但他也有过家,弗吉尼亚号就是他温暖的家,而大海,则代表了他的生命的归属,他没有家庭,但不足以让他失去爱情,丢掉爱的资格,世界不曾证明他来过人世,但这又何妨呢?他只要能活在麦克斯的记忆之中就足够了,因为友谊是能够跨越生死的鸿沟的。在火光之中,弗吉尼亚号沉没于大海,伴随着1900内心深处的琴弦声,天堂不知道会是什么样子?应该会有琴声吧。没关系的,只要有钢琴就好,一场生离死别,不属于社会的天堂之声终究魂归天堂。

一切都已经结束,但一切又都没开始过,因为1900不曾属于这个世界,琴声停止响动,他走得不留痕迹,但“天堂之音”却曾响彻过。 

【海上钢琴师的观后感】相关文章: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两千字篇4

近来天气寒冷,下班晚上回到家闲时就宅在床上看电影,IPAD被我看得一天一充电,看过的多部电影中,唯有《海上钢琴师》让我久久不能忘怀:是忧郁、单纯的1900个人非凡的钢琴天赋?是为了坚守精神家园而舍弃爱情的勇气?……或许都是,或许都不是。

该片以回忆和现实交叉的叙述方式讲述了一位被命名为1900的钢琴天才,在一艘远洋客轮上的传奇一生。那无处不在的钢琴声,将观众带入1900心灵深处,影片采取最极端的浪漫主义风格,以娴熟大气的拍摄手法,时而气势磅礴,时而温柔抒情的音乐,让我这个乐盲的人都感到绕梁三日,非常好听。

1900年,在一艘豪华游轮的头等舱里一个被遗弃的男婴,被一个手水收养,由于不知道他的爸爸和妈妈叫什么,所以按年代给他取名叫1900,随着小1900在船上一天天的长大,展示出非凡的钢琴天赋。长大后,在船上的乐队当钢琴手,他把这艘弗吉尼亚号船当作唯一的家,他也不想从这个船上走下去,来到船所停靠的繁华都市。他身边有个朋友吹小号的,叫麦可斯,多次劝他,“你钢琴弹得这么好,应该到外面的花花世界,到陆地上去。”而1900坚持自己的看法,不下去,甚至为此错了自己一生中唯一的一段爱情,他不肯下船。

后来隔了多年以后,麦可斯早已经从船上离开了,他得到一个消息,说这个叫弗吉尼亚号的游船要被炸掉,他才想起了1900是不是还没有下船,他回到这个船上,放起当年1900弹奏的曲子,这个1900真的从一个角落里出来了,和他见面了,他说,“我生在这条船上,死也要在这条船上,我不下去。”后来麦可斯很无奈地离开这条船,远远的看着1900和这条弗吉尼亚号船被炸的粉碎,沉入大海。

这个片子拍得磅礴大气而又低沉深婉,有些地方通过优美的音乐,来表达人物内心的情感,我特别喜欢这部电影的配乐,超级棒。

这部片子给我带来深刻的印象就是所无不在的音乐。从头到尾,钢琴、小号和爵士乐,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电影的开始就是在音乐中开始,小号手麦可斯在穷困潦倒时把小号拿到一个店铺里换点钱,麦可斯拿到钱后把小号交了店主时,他很舍不得跟了自己半辈子的小号,拿着小号又吹了一首曲子,他吹的就是当初1900在船上正在录制唱片时,突然瞧见一个特别漂亮的姑娘,他很喜欢这个姑娘,这个姑娘造成了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段爱情,他当时即兴弹奏的一首曲子。这里头有麦可斯知道的一段故事,他在船上也学会了这首曲子,他当时也劝这个1900,你钢琴弹的这么好,你还这么喜欢这个女孩,为什么不走下船和她一起生活?而且你这水平,到陆地一定能嫌好多钱,过上好的生活。

1900听了劝告,收拾好行李,和船上的成员拥抱告别,就在1900走下船梯,眼前突然看到了繁华的纽约的时候,他愣住了,他有点害怕了。他突然发现眼前的这个花花世界,不是自己想要的;自己真正的精神家园不在这里,面对如此庞大的的陆地、如此光怪陆离的世界,他恐惧了,他不知道何去何从。回头再看看船上,那是生他养他的家园,是他的精神家园,在这里有他的音乐,有他的梦想,这陆地太可怕了,1900没有下去,他把礼帽投入大海,和陆地作个决别,他又回到了船上。

回到船上这个唱片就没有在陆地上流行开来,也没有发行,后来阴差阳错的这个唱片就到了这个店老板手中,店老板一听,你吹这个小号和唱片上一样,你咋会吹这个?就把这个唱片拿出来了,这时麦可斯才发现了尘封多少年的旧物,所以麦可斯才拿着这个唱片一听说弗吉尼亚号要被炸,他知道1900一定在船上,他一定要找到1900,放唱片找1900后,1900表明:生,生在这船上;死,死在这船上。不打算离开这艘船!

这部片子成功得阐释了它对于人生价值,社会的一种表现表现态度。这艘船,1900,象征着人生过程中一种俭朴淡薄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追求过分的欲望;这艘船象征着我们理想中纯朴的人生观;陆地象征着什么?无边无际的欲望;1900象征着什么?坚守自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不被物欲所俘虏;片子最后,1900和弗吉尼亚号一起沉入海底,象征着电影对这种朴素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种坚守。

看过电影后,让我最惋惜的是天才钢琴师与船同葬大海,看着火光冲天的画面,一代天才钢琴师随着爆炸声,灰飞烟灭。让人痛心不已,而我除了惋惜外无能为力。

这部电影最大的隐喻是人生在世时,你可以被无穷的欲望所沉迷,但是千万不要忘了,在合适的时候回归自己的心灵。在自己的心灵里,要放着一艘象弗吉尼亚号这样的船,在适当的时候,人不能被物欲所迷失,能回到自己的理想之舟中,这样起码能保证你在人生的大海中,不会随时被颠覆尽无边的波涛中;当你感到无助的时候,还能回归这个理想和精神的家园,能够感到人生的一丝丝安慰。所以每个人都要把自己的心灵,把它当作一种港湾,当你感到迷失和疲倦时,这个港湾会给你带来无穷无尽前进的动力,所以这需要我们有种看破世事,参透欲望的一种智慧,而这种智慧被揉进了这部电影当中。

人在路上走得太快时,有时真的需要等等灵魂。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两千字篇5

他,生于船,死于船,1900是他独有的名字,钢琴是他终生的伴侣,大海是他灵感的源泉,宽广的大海赋予了他活力、生命,以及如同海一般透彻的心灵,他的手随着波涛的摇曳尽情演奏,心却神游大地,无所不往,他便是这样一位特殊而又神秘的海上钢琴师。1997年导演朱塞佩·多纳托雷将这位赋予传奇色彩的钢琴师的一生搬上了电影荧幕,也造就了一段电影史上的经典,传奇的海上钢琴师有太多的别于常人的地方,这也让观者能够无限的思索、探寻,以至于反思人生应该如何生活。

人生应该如何栖居?人应该如何存在呢?亦或是人是怎样的一种存在?影片《海上钢琴师》没有给我们最终的答案,尽管如此,它却指引我们去思考这一切。1900的人生是一场喜剧,也是一场悲剧,上帝赐予了他天才的灵感以及一双无可媲美的灵巧双手,大海与他融为一体,使得他足以在有限的琴键上驰骋,演奏出无限的乐曲,你会认为他是上天的宠儿,但他却是一名社会的弃儿,从小成长与船上,养父丹尼因他没有任何出生证明文件,害怕被人抢走,以至于不允许他离开船半步,他没有做为社会存在的证明,船上的旅客只是他人生的匆匆过客,1900仅是他们记忆中的一瞬,随着他们的远行而淡忘,1900仅有一位朋友小号手麦可斯,在船上同甘共苦的岁月使得他们互相依存,但这微薄的依存是无法证明1900的存在的,以至于与世界隔阂,这正是他的可悲之。,他曾试图下船,却又退却了,理由很简单,却很真实,因为那无限蔓延的城市让他看不到尽头,下船之后他不知该走向何方,这种茫然的恐惧围绕着他,终究酿成与弗吉尼亚号共赴大海的惨剧。

1900的乐曲不应在凡世,应该留于天堂,他的音乐才华不仅使他的名字流传于弗吉尼亚号上,也惊动了当时物欲横流的世界,爵士乐的始祖慕名向他挑战,在波涛汹涌的邮轮上,一场较量无可避免,这不仅是名利之心与纯净心灵的较量,还是凡世乐音向天堂之声的冲击,事实证明,纯洁的心灵才能谱写动人音符,挑战者在嘲讽声中狼狈地逃离,1900的音乐也因此为世人所追捧,名利、金钱的诱惑也随之而来,然而正如1900能在乐队演出中喊出的:“Fucktheregulations!”,将规定抛之于脑后,面对社会的诱惑,他只回应了一句:“音乐是不能和演奏者分离的”,将已将录制好的乐曲夺走,选择了孤独的音乐,放弃了名利的世界,在我看来,这不仅是一句简单的回答,他鞭笞了当时的拜金主义思想和对权势的狂热,引出了埋藏于人内心深处的呐喊,纯净的心灵容不得玷污!

麦克斯曾试图用财富以及名利劝说1900下船,而1900做了真实的回答:“陆上的人喜欢寻根究底,虚度很多的光阴。冬天忧虑夏天的迟来,夏天担心冬天的将至。所以你们不停到处去追求一个遥不可及、四季如夏的地方—我并不羡慕”。这是何等淡然的心态,以至于不由得拷问自己,当我面临如此抉择之时,是否能这样取舍,存在于社会联系之中的我们有多少不愿为而又不得不为之的东西,驱使着这一切的终究是我们内心的观念,坦然承认,我们无法做到像1900那般的豁达,因为我们始终被社会这个大链子所牵引着,这是无法回避的,尽管我们无法抛弃一切的世俗观念,但我们还是能做到守住内心的那一份净土的,我认同理解1900的人生观、价值观,但这一切并不是属于我的,因为我们在生活之中有着太多的不同点,追求名利而不狂热,向往财富而不痴迷,永远也不要做权势的奴仆,我想这样才会是一个比较现实的观念吧。

我与1900不同,我自小不具备音乐才华,唯有对绘画情有独钟,对艺术的认同感或许是我们的共通之处。我憧憬过用艺术改变我的人生,我知道1900不会如此,尽管他的才华足以让他的人生转变,在他眼中的人生不过是走一条路,住一栋房子,一块地,选择一道风景欣赏,选择一种方法死去,然而对我而言,这种观念过于消极,人生是有所选择的,也是绚丽多彩的,每一片家园,每一处风景都值得我们寄予感情,有所流连,人生有其理想,尽管来去匆匆,但充满意义,以至于在我们离开人世时,也能看到那一道道真挚的泪痕。

1900是社会的弃儿,但他也有过家,弗吉尼亚号就是他温暖的家,而大海,则代表了他的生命的归属,他没有家庭,但不足以让他失去爱情,丢掉爱的资格,世界不曾证明他来过人世,但这又何妨呢?他只要能活在麦克斯的记忆之中就足够了,因为友谊是能够跨越生死的鸿沟的。在火光之中,弗吉尼亚号沉没于大海,伴随着1900内心深处的琴弦声,天堂不知道会是什么样子?应该会有琴声吧。没关系的,只要有钢琴就好,一场生离死别,不属于社会的天堂之声终究魂归天堂。

一切都已经结束,但一切又都没开始过,因为1900不曾属于这个世界,琴声停止响动,他走得不留痕迹,但“天堂之音”却曾响彻过。 

【海上钢琴师的观后感】相关文章: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两千字篇6

很久没有一部电影让我有那么多感触了,它就仿佛是个持续发酵的面包,不断填充着我疑惑的思绪。对于这部传闻中被誉为经典的影片,我在看它前并未查看相关的简介和影评,因为没有比带着几分好奇走入一个故事更有趣了。

我想这部片子每个人看时都会有许多不同感触,不得不说在故事开端的一段时间,我都以为它是略带黑色幽默的喜剧,虽然讲述故事的MAX看起来有些落魄,但从他的描述中,无论是那些第一个在船上看到自由女神大喊“America!”的人,还是收养1900的善良黑人船工Danny,都展现出了一种充满希望的乐观精神。幼年的1900也着实是个让人喜爱而心疼的孩子,船上的人们微笑着去包容爱护他,给了他如同家人的温暖,但随着1900慢慢长大,故事在他的养父Danny遭遇意外后,渐渐透露出其中深藏的阴云,我想1900那幼小的心一定觉得上帝给他开了个很大的玩笑,同时也赐予了他异于常人的天赋。

当他在寂静深夜弹奏出动人的曲子时,我和故事中的人们一样感动,而那说话古板刻薄的船长,也让人渐渐感到他其实是个内心温柔却不善表达的人,因为故事虽然没说接下来1900到成年这十几年中的事,但不难推测,船长一定也给予了他许多帮助。

这部影片中最让我喜爱的一段就是MAX和1900的相遇,导演的镜头在展现MAX为了应聘入乐队卖力表演时,扫到那高高站在船的围栏边,合着MAX的曲子用手指敲击节奏的修长背影,相信此时所有观者一定和我一样期待他是否就是成年后的1900。

于是,故事仿佛突然又充满了快乐的元素,带我走入了MAX上船后遭遇的第一个暴风雨夜,那时的MAX就像喜剧演员一般可爱,当他感觉自己就像只快死的老鼠时,1900淡定的出现在他面前,说能治好他的晕船病,就这样MAX在纠结和怀疑中,随着1900的音乐,感受到了大海的魅力,虽然我很质疑他们坐着的椅子没和钢琴固定,如何能随着钢琴同步游走而不跑偏,但导演此刻展现给观众的无疑是最优美的视听感受,所以还是不要想太多了,单纯的享受吧,就像MAX在回忆中的自述,他感觉当时的自己像在和大海跳华尔兹,多么奇妙!

故事另一个精彩部分是1900和当时著名的爵士钢琴演奏家Jelly Roll Morton的斗琴,善良的1900甚至在起初根本没理解这决斗背后暗藏的恶意,并不是所有演奏家都是像他那样单纯的,那自称是爵士乐发明者的人,最终变成了自己导演剧目中的小丑,而这角色他本来是想留给1900的,当他灰溜溜的下船时,在旁人看来已毫无起初的光彩,这个被世俗物欲名利等缠绕的灵魂,此刻竟是如此丑陋。看到这,我不免想起老子说过:“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一个人如果忘记谦逊而自大,是难免失败的。大道无边,学无止境。

在MAX讲述之后的故事中,对于1900始终都不愿下船这个问题,我也感到很纠结,1900说“陆地上的人们浪费了太多时间去问 为什么 ”,他不想过那样的生活。看到这我突然觉得他这句话,和以前我认为人应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单纯的活着一样,是想让心灵不要被太多世俗的表象迷惑。所以,在1900时不时冒出的哲理性话语中,我觉得他是个人生的顿悟者,虽然他从未下船去看看真实的陆地世界,但在过往无数的人群中,他能很透彻的去观察到细微的变化,这种间接经验仿佛是给他展现了很大的视野,却也成了束缚他的围栏。我有些理解为什么MAX在知道1900放弃下船后会为他落泪,也许有些选择真的是一旦放弃就很难再拾起了,我很想假设如果1900当时走下船,是否会遇到那可爱的初恋女孩,过着像MAX给他形容的快乐日子,或者是成为享誉欧洲的著名钢琴家?但对于放弃的1900来说,这些假设已不可能存在,他的观点的确也有他的道理,一个不知道自己从哪来又要到哪去的人,站在那看不到尽头的陆地世界中,的确是充满疑惑恐惧的。现实中的我们何尝不是总会为许多未知的事而烦恼,1900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不想让心灵被束缚,所以作为观者,如果站在他朋友MAX的角度去看,是无法认为1900懦弱或固执不愿改变的,在他乐观的背后,那依旧如孩子般寂寞缺乏安全感的心,也许真的只有大海和音乐才能填补。

再美好的故事都会有结束的时候,1900将一生都留在了这艘生养他的船上,二战摧毁了许多人的信念,曾经豪华的邮轮已变成一艘破旧的医疗船,1900在船上用乐曲来减轻伤兵们的痛苦,在这样的环境和过程中,他应该是早已看透了生死。当他作出那个决定时,我和MAX一样难过,我甚至希望MAX能够打晕他,带他离开,让他重新找到希望,但故事中的MAX并没有那样做,的确作为1900的知己,他不能也无法那样做,因为穷苦潦倒的他几乎连梦想都失去了,战争的折磨让他无法给一生的挚友更真实的希望,只能听着1900最后一个有些自嘲的笑话,悲伤离去,祝福他找寻到属于自己的天堂,泪奔~~~

我想如果1900没有经历过二战,是不是不会做出这样的选择,人生中还有一个像MAX这样的知己好友会为他悲伤落泪,还有听到他曲子而感动不已的陌生人,一切都是有新的转折点的,传奇的句号不该就这样画下啊!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126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