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家的中国味为主题作文
以我家的中国味为主题作文(篇1)
当除夕夜的香味一步步袭来,当五彩的烟花即将点亮新春之际。我开始思考,是什么让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依然飘香,是朴实?是勤劳?我以为,是执着。
上下五千年,中国身上都散着浓浓的执着味。
孔夫子,一枝黑暗王国里的残烛,执着地追求“仁”即使在野,也绝不放弃对百姓的怜悯;即使穷困,也绝不扔下对美善的追求。一代圣人,用他的执着为中国添上芬芳。
孔子的中国味传承了千年,芬芳不散,馨味犹存。一代代志士仁人的执着,使中国味飘香世界。
然而在中国最危难的近代,这份执着的中国味更显珍贵。“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秉着对胜利的执着,红军渡过万水千山,纵然是无比艰难的环境,他们也执着挺过。美国记者斯诺在延安采访曾被这份中国味所折服,他在《西行漫记》中记载道:“毛主席住的是土窑洞,彭德怀总司令的背心是用缴获的降落伞制的,林伯渠的眼镜脚断了,就用绳子绑着就着戴。”不必说外国记者深深的折服,我们,坐享胜利战果,生活无比幸福的一代,能不为这份执着的中国味所感染吗?
如果执着是浸透泪水的芽,那么鲜艳的花、硕大的果就是它的成就。
如果执着是无畏艰阻的运动员。那么金灿灿的奖牌、雷动的掌声就是他的成就。
如果执着是份国家的味道,那么国力的提升,世人的称赞就是它的成就。
执着是中国千年的味道,在刚刚过去的20_年,它愈发地香浓。汶川救灾,是执着让你挺过生命的极限,把你推回了温暖的怀抱。这一刻,中国味在世界的赞许声中浓烈、芬芳。
在炎暑下举行的北京奥运会,中国味再次从中国代表团中散发出来,飘香世界。“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我们执着地一起迈向。当中国代表团的运动员拿到金牌时,我从观众的掌声中分明听到了自豪,从观众的泪水中分明看到了激动。这一切,源于我们,都有中国味。
执着的中国味仍会随着新年的钟声和我们一同迈向未来,作为祖国的未来,我会执着地,向我的每一个梦想迈进!
以我家的中国味为主题作文(篇2)
泰戈尔有句话说得很好:离你最近的地方,路途最远,最简单的音调,需要最艰苦的练习。中国味被人们轻描淡写地留在我们的生活中,缺少的只是将它们发现,
古代仕人官场不如意,很多隐居山林,在借酒邀月的同时,潇洒地将笔一挥,这书法道出了对世道的不满,却也道出了文人智士不一般的中国味,如果将这书法的“眼泪”蒸发回高高的天空,倒要问问,这天空除了墨汁的问题,是不是还有了酸甜苦辣?
最近流行乐坛似乎来了一壶中国味的杜康,也许是从“菊花残,满地殇……”《菊花台》开始涌出许多关于中国风的歌曲,不再一味地学习外国歌曲风格,更多地把中国味融入音乐中,配乐也从吉他、爵士鼓,向琵琶与二胡演奏,且不看歌曲的歌词,听乐器的演奏,油然而生,更多的是从中品出了的中国独特的风味。音乐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这中国味的音乐更为我们的生活刻下了一笔重重的痕迹。
现代的年轻人,暂且不说他们穿着中国版的裤子、韩版上衣、日版帽子、加美式板鞋,有一种玩世不恭的表象,也许在经过某一条小路,被栅栏内古旧的砖块屋子吸引,突然而发地对传统的赞叹,似乎忆起久违中国的味道,却又觉得血液在快速流动,也许血液也有了天空草地的颜色,在中国的土地上。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无论古人或今者,花已向晚,飘落了灿烂,凋零的世道上命运不堪,同是怎样的悲愁!如香水一样绵延向东流,却带不走我们沉淀的悲伤。“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论古人或今者。我们的欲望,把彩虹的颜色,借给了不过是云雾的人生,高兴了,不免高声欢呼,受伤了,也不免以泪洗面,要有如此高尚的情景,在中国味中品出一杯淡酒,我们在花草树木的掩盖下,细数着眼泪,在生活中渐渐淡忘,再忆起时,也就忘了是何等滋味!
心脏的表面,像地图纹路一般纵横开阖,中国味在上面来回穿梭。读着同等感受有着中国味的古诗词,听着感同身受有着中国味的音乐,思想在放肆,我唱着祖国的歌,妈妈叫我下楼吃饭,我沿着楼梯下去,那是一际清香,带着妈妈的味道,有中国的味道……
以我家的中国味为主题作文(篇3)
我以为,今天的中国,“中国味”应该有新的体现。
时下,说起“中国味”,首先浮现的一定是故宫太和殿那既庄严又调皮的金黄挑檐;是苏州园林里移步换影的假山叠水;是万帝皇帝那件依旧令人惊艳的云锦龙袍;抑或是几百上千年前那个如牡丹般雍容绽放在东亚土地上的古老国度,不是吗?
是的。
今天的中国人在抱着这样的想法时,心中不该有一丝愧疚和一丝难堪么?我们祖先的嘲笑声,今天的中国人听见了吗?他们用悲悯的声音嘲笑着我们这些不肖的子孙竟然一直妄想用他们的智慧和劳动成果向世界去宣扬那个“中国味”!
于是今天的中国人清醒了。“中国味”应该在我们的手上发出新香。
于是那个毛主席曾经说过的“一万年也不许变”的“瑞 禅”不再 丝刺绣只卖旗袍长衫,而是在黑色的蚕丝缎面上提暗花制成女士短打上衣。但没有人说她不再“中国”了。无论是她成衣上略微放宽的中袖,还是似露还藏的半立领,甚至是触感极佳的各色蚕丝纱布都在全世界宣扬着“中国”的味道。北京前门大栅栏里那家装修一新的店铺里,仍旧吸引着世界各地循着“中国味”而来的人们。“中国味”在这里就是新的,它只属于当代中国。
而后我又想起了谭盾那场以“水”为主题的演奏。相信看过的人都难以忘记演奏现场的高科技配置,声光、电的交织就真的把人带入了那个“水”的世界。然而主奏“乐器”就是像你我家里随手可接的自来水。然而持续甚久的音乐会并未给人乏味之感。反而不断的在用水奏出的乐曲之中,头脑中开始思考人与水的关系、与自然的关系,然后爱水、爱自然,最终体会到与之合而为一的奇妙感受。这不就是中国最精妙的“和”的哲学思辨吗?谁说它没有中国味?“中国味”在这场特殊的音乐会中,还魂。
我们应该庆幸我们并未懒惰如斯,“中国味”在我们手上得以延续。
即使太和殿的挑檐塌落了,苏州园林荒芜了,云锦龙袍光鲜不复了,我们依旧不用担心。我们聪明而伟大的祖先们会微笑着看着我们嘴里唱着那曲《东风破》让世界嗅到中国的味道。
以我家的中国味为主题作文(篇4)
筼筜书院,古拙的琴音隐约传出,悠远、清静。学它却不易,要真正懂它,要先懂国学。
“国学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我们并不遥远。”广东省古琴协会副会长谢东笑老师如是说。不要认为,国学是门高深的、艺术的学问。其实,它就在我们身边。像经营,中国从古流传下来的商业制度延续至今;像教育,孔夫子从两千多年前开办私塾传授文化,如今,我们依然沿用孔子的思想,把私塾演变成小学、中学、大学……我们的国学文化顺应着时代的变化,在每一个时代变革时进行无声又巧妙地转身。
我国传统文化从古至今每天都在置新,适应所在时期的变动。否则,拥有几千年历史的国学经历了战火纷争、沧海桑田,为何仍然受人推崇?国学所具有的延续性,正是适用于每个人的、古琴的精髓所在——养人、养心、养性、养志。
现在,国学大师越来越少,但国学离我们越来越近。它不再阳春白雪,不再被束之高阁,等着人们去解剖它。小学生不再单纯地背着“人之初,性本善”,他们慢慢开始理解《三字经》里讲的故事;演奏家们要举办古琴演奏会毋需大费周章地宣传,也会有三千多人冒雨聆听;我们通过各种渠道不断丰富国学的内涵……
国学正在复苏,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国学,越来越多的人因为国学变得不再浮躁,变得心平气和。国学激发了我们与生俱来的中国味。
以我家的中国味为主题作文(篇5)
百年佳酿出窖必有酽香,数米之内皆得其醇厚,喜酒之人闻之足不能移。百年之沉积尚如此,更何况中华五千年时光浩浩汤汤,风物情长,皆有味道。
中国的味道是西湖烟柳深处绵延的一段苏堤,是拙政园楼台林立中的.一方闲亭,是吴侬软语诗酒年华的烟雨江南,是长河落日大漠孤烟的驼铃古道。虽说各国都有山水建筑,但是中国的江山景色却又有不同。就像威尼斯同样拥有着古城水道,人们摇橹而行时可以看到水中倒映的城,但是我却从不会将它与江南弄混。江南总有着一种水墨的风致,色简却浓淡适宜,清淡却意蕴悠长,仿若于沸水中缓缓舒展的茶,清雅寂静,香气可绕梁。中国的味道就在中国的山水风光里,像雁荡山的风润而轻,五台山的风潮而尖,张家界的山滞而绵,虽同为山却各有味道,细想之下便能分辨。山犹如此,其他自不必说,而正是它们各自独特的味道汇聚而成中国的味道。
中国的味道是笔走龙蛇如松涛龙吟的墨迹,是试把金觥浮生一醉休的唱词,是渭城朝雨淋湿的一株柳,是夜半钟声惊醒的一轮月。楚辞汉赋,建安风骨,唐诗宋词,明清小品,无数中华经典,数不胜数,书法绘画,亦各著风流。而这些都反映了中国文人的心性,而中国味道同样寓藏于他们身上。当胡马侵略金瓯不全,有武艺加身者会挺身而出,执剑杀敌,“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有品阶官级者会忠心进谏,力挽狂澜,碧血丹心尽予社稷。哪怕仅余残山剩水或是江山舆图换稿,他们仍旧会坚持义节,不事二主,铁骨铮铮。铁骨之外,中国文人们亦有柔情,花桥月夜云动影来,红袖添香日暮修竹,都可成为他们吟咏或描绘的对象,灵心善感可见一斑。这是中国文人的心性,而中国的味道正是寓于人而流万古。
中国的味道是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的儒学,是逍遥自在无为而治的道家,是君子庭中苍翠劲拔的竹,是隐士屋下悠然宁静的菊。辜鸿铭在《中国人的精神》中曾说:“真正的中国人具有温和平静、稳重节制、从容练达的内在品质,而且富有同情心。”诚然,中国的味道应是从容久远的,摆脱了车马喧嚣,所行之处清风徐来。如同外柔内刚的太极和调和阴阳的中医,“中庸”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点,凡事过犹不及,而祸福天数不可强求。因而古人有“用舍行藏”,一如诗佛王维,位居人臣曾至右丞,而又参禅悟道领悟人生大境界,一入世一出世,两者之间转换自然,虽经世事浮沉但心却愈淡静练达,正是无数先贤追求的人生与境界。中国的味道因中国的哲理思想处世学说而深邃恒久,使人久而闻其香,香亦在骨子里。
中国的味道在江山风光的别具一格,在笔墨风雅的文人性格,在经世流传的哲学思想。它经时光之水,行万里无涯,流传至今,芳华百代。随着开放交流,“洋味”进入中国,虽其势头正盛,但中国的味道仍以它一贯的姿态缓缓流淌,在新时代里绽放着新的光芒。愿我们都能闭目清心,一嗅中国的味道,并永志在心,守护其流长。